1786年,粗織機(scribbling machine)越來越多地在英國紡織業得到廣泛使用,并逐漸取代技術工人,導致其失業。針對這一現象,英格蘭毛紡工業中心利茲的織布工人發出了抗議:“這樣以來,失去的人怎樣養活家庭?他們又該讓孩子學什么手藝?”
這些問題并不愚蠢。經歷了幾代人的改變,機械化最終廣泛提升英國的生活水平。但是,目前還根本不清楚,技術工人在工業化進程的早期是否從中獲益。顯而易見的是,許多工人受到了傷害。有的工人努力學到一項技術,卻發現這技術毫無用武之地;這種工人受到的傷害最為嚴重。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不是生活在另一個與之相似的時代?如果是,我們應該做點什么?直到最近,傳統看法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技術進步對工人的影響是令人欣慰的。顯然,許多工人并沒有完全享受到——在許多情況下可以說根本沒有——生產力提高帶來的好處;相反,絕大部分收益到了少數人手里。但是,這種說法認為,那是因為現代技術提高了接受高等教育員工的需求,同時減少了教育程度不高員工的需求。因此,提高教育水平就能解決問題。
這一說法卻總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有大學學歷和沒有大學學歷的員工在工資方面的差距不斷增加,盡管這種說法可以解釋這一現象,但卻難以解釋為什么一小部分人——那著名的“百分之一”階層——的收入遠遠高于整個接受高等教育人群的收入。另外,這種說法10年前就存在問題。
然而,今天,技術對勞動力的影響更加嚴重。受到高等教育的勞動者與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一樣無家可歸,一無用處;而增加教育所解決的問題可能與制造的問題一樣多。
美國社會的不平等不斷增加。我很早就注意到,它的本質在2000年左右發生了改變。在此之前,所有的不平等都是工人和工人之間的問題,而在過去數十年間,資本與勞動力——如果你愿意的話,也可以稱之為工資和利潤——的收入分配之間的差距則保持穩定。
然而,從那以后,勞動力在收入蛋糕中所占的份額劇烈下降。事實上,這并非美國獨有的現象。國際勞工組織最近發布的報告指出,其他許多國家也都一樣。如果全球技術發展對工人不利,這種局面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