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打擊樂在國內被誤認為是樂器演奏中不出彩的行當,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打擊樂是什么,在臺灣的狀況如何呢?
劉:最初,打擊樂是附屬在樂團中,處于在舞臺邊緣處,起到輔助作用。但1986年,自從朱宗慶打擊樂團在臺灣成立后,打擊樂逐漸從舞臺邊緣走到舞臺中央。今天,它已經獨立成為一個音樂表演項目。
1986年,在臺灣,沒有人知道什么是打擊樂。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創始人朱宗慶先生在維也納學習打擊樂。那一年,他回到臺灣,開始從事打擊樂音樂的推廣工作。同年,朱宗慶組建了朱宗慶打擊樂團。通過一個樂團的演奏,進一步展現了打擊樂的魅力。
據劉書康先生介紹,當時推廣的工作很艱辛,他必須走進校園,和很多學校的音樂老師舉行講座,進行小型的示范演奏會,告訴人們什么是打擊樂,打擊樂的趣味性和特性究竟在哪里?然而,樂團的演出卻讓從未領略打擊樂風采的臺灣觀眾非常震動,他們認識到,原來有一種音樂,用敲打發出聲音的,叫打擊樂。
20年來,經過這些點點滴滴的推廣工作,臺灣社會逐漸了解并接納了打擊樂。
信息時報:朱宗慶打擊樂團一直以來,主要通過哪些方式,嘗試推動社會對打擊樂的認識?為什么在普及方面,做這么多工作?
劉:我們樂團的核心由四個部分組成:演奏,研究,推廣,教學。我們將這四部分融合在一起,進行普及性的推廣工作。就是保證專業發展的同時,普及化的工作一定也要做。因為我們必須要保證有廣大的群眾基礎,有更多懂得欣賞你的觀眾支持你,鼓勵,并購票來看演出。否則樂團的存在將失去價值,樂團本身也很難有所發展。
信息時報:首先要保證演奏和研究,然后再談推廣和教學?
劉:對!我們十分重視樂團自身的專業水準。因此,我們樂團的每個成員不是只會一種樂器。他們精通上百種樂器,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會在舞臺上演奏。除此之外,他們還要繼續學習,無論是民族樂器,還是非洲的鼓,他們都需要廣泛地去掌握,并觸類旁通。在研究領域,我們下了很大的工夫。每年都會邀請國外的老師來臺灣做指導,比如邀請烏茲別克的老師專門教手鼓。今年還邀請了愛爾蘭的老師教愛爾蘭的手鼓。在打擊樂領域,樂器太多了,基本講不完。但樂手們多學一樣,就是增長見聞增長了能力。這些東西都可以運用在他們的音樂創作中。在好的研究基礎和好的創作條件下,樂團的專業性才得以有了保障。
信息時報:不過在演出中,你們的演出又會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形式,比如你們舉辦兒童音樂會。
劉:有了專業性之后,演出不僅是給鑒賞類很高的觀眾看,也要把打擊樂美好的部分普及化。我們經常會走進校園、農村、社區里做推廣性演出,當然演出的曲目有差異。我們會針對觀眾的不同,選取適合他們的作品。比如這次在星海音樂廳的節目,有三分之一的曲目非常嚴肅,有三分之一的曲目很輕松。一方面,我們考慮到觀眾的欣賞要求,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在音樂中得到輕松和愉悅。但有時,我們也希望能夠通過音樂,起到教育觀眾的目的。讓他們了解,原來打擊樂還有這樣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