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3日,一棵蘿卜被農民從杭州蕭山區圍墾農場一處菜地拔起。本網早先專題追蹤:蘿卜的“漲價路”
國務院出臺16項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的措施漸見成效,然而拎著“菜籃子”的市民心中仍然放不下對菜價的疑慮:今年種植業并沒有由于天氣原因而受到較大沖擊,菜價究竟漲在哪里?
多種跡象顯示,當前我國菜價已悄然走出了單純由天氣氣候、農藥種肥、季節性消費等自然因素左右的時代,更多非自然因素“推手”讓人堪憂。
菜地變成了高樓,種菜者變成了消費者
過去供應城市的蔬菜多在城郊種植,然而“菜地變成了高樓,種菜者變成了消費者”這種情況卻在不少地方上演。專家表示,菜地和種菜農民少了,消費者增加了,從供需角度來講是困擾菜價的重要“非自然因素”。
近年來隨著大城市房地產開發到郊區,適合種菜的土地面積不斷縮小。在北京市新發地市場南門,可以看到一大片商品化住宅小區正在建設當中。當地工作人員說,新發地村原來是種植蔬菜的,可現在這里的樓房可以賣到每平方米2萬元以上,誰還會再種菜。
造成蔬菜種植面積減少的原因不止房地產開發。農村有句俗語,“寧種三畝田,不種一畝園”,種菜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耗時耗工大。中國蔬菜流通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陳明均說,糧食種下后可外出打短工,蔬菜種下后離不開人工,看著別人出去打工掙錢,哪有心思種菜。此外,國家和不少地方對蔬菜良種沒有補貼,有的農民寧可讓土地放荒,或改種糧油,也不想再種菜。
一些地方政府也在調整相關蔬菜品種的種植面積。據到新發地市場的西北地區商戶講,有的省制定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在一些貧瘠的坡地上取消土豆種植,鼓勵種植玉米,并給予種籽和地膜補助。政府表示,從當前行情看,種玉米收入高于種土豆,即使玉米降價,當地發展養殖業也能把玉米消化掉。陳明均今年在河南中牟縣調查時發現,當地本是傳統的大蒜種植區,現在大蒜種植面積萎縮,許多人栽上了產值與利潤更高的花卉苗木。
《國務院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有關部門和各地切實加強蔬菜種植基地和蔬菜大棚建設,擴大速生蔬菜生產規模。其背景是,近些年來的蔬菜種植面積有減少的趨勢,這種局面如果不改變,有可能在更大層面危及蔬菜市場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