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政策措施,決定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等事項。而在一個多月前的5月13日,國務院剛剛宣布取消和下放133項行政審批等事項。
盡管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較為復雜的局面:一方面,出口增速下滑、PPI繼續回落,經濟增長速度趨緩明顯,穩增長的壓力凸顯;另一方面,經濟結構不合理,通脹壓力以及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樣突出,風險不容小覷。但從近期中央政府的一系列舉措卻不難看出,變下行壓力為轉型發展的契機,通過“簡政放權”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已經成為新一輪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要務。
中國經濟經過長達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但國人充分享受了發展帶來的紅利,國際社會也對此高度評價。但多年來我們的發展模式,卻也存在明顯的弊病:高投入換來低回報,過度關注經濟增長而忽視民生保障。這樣的模式走到今天,已經難以為繼,亟待破局。
盡管“政府之手”不可或缺,但“政府之手”如果伸得太長,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太多,那么顯然也未必是好事。經濟的發展的依托是廣大創造財富的企業和勞動者,他們對于經濟形勢的把握最為準確,也能夠及時拿出應對措施。正如社科院學者蔡昉所言,無論多高明的政府,在替代企業去選擇、投資的時候,都不太可能正確捕捉住動態優勢,都不可能比千千萬萬企業的選擇、冒險能夠更加準確、及時地反映市場價格信號的變化。甚至有的時候,政府的“越位”,反倒會對經濟產生負面的影響。
同時,政府在民生保障、公共服務方面的“缺位”,也會對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城鄉公共服務不均等,收入差距拉大,以及教育、就業、住房、醫療和養老等方面的短板,不但使廣大人民群眾有后顧之憂,也是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障礙。放眼世界,一些發展中國家幾十年前就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迄今尚未跨越這個階段,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在公共服務保障方面做的不夠好。
如今,中國正處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對政府來說,發展經濟當然是重要的任務,但實現方式有很多種。改革開放之前的計劃經濟時代,已經證明對經濟管得過死會導致怎樣的結果,而改革開放之后的飛速發展,更表明尊重市場導向能夠產生多么大的能量。回顧歷史,審視當下,是追求短期效益,還是謀求長遠發展,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退出“越位”點,補齊“缺位”點,更多地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不斷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才能扭轉政府與市場的“錯位”現象,才能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才能為中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注入能量。(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