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賽場,總有一幕幕場景讓人難以釋懷——
男子舉重56公斤級決賽,吳景彪痛失冠軍仰天長嘯;男子10米氣步槍資格賽,前奧運冠軍朱啟南止步決賽淚灑賽場;女子體操團體賽中國隊無緣獎牌,20歲的黃秋爽在接受采訪時泣不成聲……
“我就是太渴望金牌,太想要去追尋這枚金牌了”,朱啟南這樣表達自己對金牌的渴望。
金牌,在激發豪情與斗志的同時,也早已成為運動員們的“不可承受之重”。
從許海峰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實現“零的突破”以來,金牌離中國并不遙遠。經過幾代中國人的努力,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國,舉國體制支撐的中國軍團讓眾多傳統體育強國望而生畏,世界三甲之位幾乎不可撼動。
但從官方到民間,從運動員到普通民眾,對于金牌的渴望卻沒有絲毫減弱。作為體育主管部門和體育界四年一度的匯報表演,奧運會金牌不但與榮辱有關,也和政績有關。
而在金牌背后,則是運動員迥然不同的命運。贏得金牌的運動員功成名就,在獲得社會尊崇的同時,也獲得了無數的榮譽、獎金和廣告代言。而在他們的陰影之下,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懷著內疚與悲傷黯然離場,成為媒體的“棄兒”,在全民狂歡的喧囂中被迅速淡忘。
成王敗寇的故事,在中國體育的歷史上并不鮮見。
對于金牌的欲望,催生了扭曲的體育價值觀。17歲小將周俊3次試舉失敗,竟有媒體稱之為“中國女舉史上最恥辱一舉”;“中國首金”易思玲收獲了無數鮮花和掌聲,而身旁獲得銅牌的喻丹卻備受冷落;地方官員將運動員父母請到縣城賓館觀戰,而當該運動員比賽失利之后,官員記者一哄而散,留下失落的父母無人理會,新華社記者目睹了這令人寒心的一幕。
有網友說,中國體育盡管已然崛起于奧運賽場,但中國人的體育心態卻仍然幼稚?!拔┙鹗菑摹钡墓膽B,是對奧運精神的背棄,也是橫亙在中國與體育強國之間的一道鴻溝。
一個體育強國的標志,是對于勝敗的平常心,和對每位參賽者的普遍尊重。
在倫敦奧運賽場上,我們能夠聽到另一種掌聲,這種掌聲同樣熱烈,卻更加激勵人心:
在8月1日的賽艇比賽中,尼日爾賽艇運動員伊薩卡完成了自己一個人的奧運之旅。雖然他花費的時間比冠軍多了將近100秒,但他得到了現場觀眾自始至終熱烈的歡呼。伊薩卡說:“4年前我曾經錯過了一次,這次我不會錯過了,能夠站在奧運會的賽場上,我已經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覺得自己太偉大了?!?/p>
在女子花劍個人16進8的比賽中,德國女劍客卡洛琳·格魯比特斯基不慎被對手刺中喉嚨流血倒地,但在人們都以為她會因此退賽的時候,格魯比特斯基經過簡單治療后整理裝備重入戰斗。盡管仍以失利告終,但她仍然贏得了全場觀眾的掌聲。
冠軍收獲金牌,他們贏得尊重。在奧運賽場上,只有失利,沒有失敗。
不可否認,作為競技體育的賽場,奧運會的精彩往往通過運動員們對金牌的爭奪實現,勝利是每位參賽者的追求。但爭奪金牌不是比賽的全部,體育精神的高下也并不與金牌榜掛鉤。
幸運的是,我們收獲了反思。網友用“微博”之力力挺喻丹和吳景彪;《都市時報》在輿論討伐中為“恥辱”說向周俊正式道歉;在一家網站的調查中,有4成網友表示“越來越不在意”中國奪金數,只要“努力”就好……這一切都表明公眾逐漸走出傳統思維窠臼,向真正的奧運精神回歸。
正如前國家羽毛球隊隊員鮑春來所說:“我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金牌,沒得金牌的運動員也付出了辛苦和汗水,不要讓他們的努力被金牌的光芒所蓋過,他們也努力和拼搏過!同樣值得尊重和驕傲!”
真正的奧運精神是參與,是團結,是公平競爭。金牌的意義,只是為了鼓勵人們不斷超越自我、突破極限,為了激勵全人類向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前行。讓每個運動員展現自我、獲得快樂,讓每一位觀眾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和激勵,無疑比金牌更加重要。
也許我們應該重溫一遍顧拜旦的另一句名言:“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拼搏?!?/p>
如此,才能真正“激勵一代人”。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