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民生問題,管住一些小宗農產品的價格確實應該。然而,價格波動,成因復雜。生產有季節性,消費卻常年存在;生產區域有限,銷售卻在全國。流通渠道、市場信息、服務供給的不對稱等,使得農產品價格穩定性差。所以,一個風平浪靜的市場,一張價廉物美的餐桌,并不是單靠罰款就能得到的,還有一系列其他問題,應該納入考慮范疇。
雖然最高200萬元的罰款,被寄予厚望。但是,與炒豆炒蒜的利益比起來,仍只是小巫見大巫。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會綠豆降價,黃豆飛漲,執法變成滅火,最終效果有限。“重利之下,必有勇夫”,如何更好地執行政策,調控市場,仍需進一步思考。
發改委也曾明確規定: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嚴格區分成本推動正常轉嫁與借機哄抬價格的界限、區分企業自主定價與串通漲價的界限、區分價格信息服務與操縱價格的界限”。明目張膽的亂漲價容易查出,但哄抬價格花樣百出,天氣造成的運輸困難、過去價格低廉造成產量不足等等,都可能成為“策略漲價”,如何區分其中界限,正考驗有關部門的能力。
而且,農產品的電子交易,也是價格調控帶來新挑戰。大蒜、綠豆等的電子交易市場,采用類似期貨運作模式,投機性嚴重。尤其是大蒜、綠豆這樣的農產品,產地集中、產量較小、易于保存,所以交易更容易被操縱。這不僅可能帶來內幕交易,還可能干擾到正常的現貨市場價格。規范電子交易市場的運營,與罰款同樣重要。
價格調控,確實有難處。價格關乎市場,調控則關乎政府。包括罰款在內的嚴格管理手段,很多時候都只是治標的問題,這里囤積居奇處罰好了,那里可能又出了哄抬物價。“一事一議”的方式,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農產品市場價格不穩定的格局。
所以,一方面是形成統一的市場平臺,通過一個正常運作的市場,進行自發調控,通過電子化等現代技術,進行有效監管。同時也需要擴大生產,加大財政對農產品的反哺,增強農業產業化程度,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匱乏帶來的“漲聲一片”。
來源:新華財經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