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氣雨紛紛,房價高得迫人魂。”
中國日報網消息:清明節期間,就在網上發出這句“打油詩”的同時,新華社連續刊發了六篇評論,對樓市泡沫和地方土地財政給樓市帶來的投機效應和社會影響進行了深刻剖析。隨即,市場出現了各種猜想。受相關因素影響,房地產股昨日(4月6日)也以大跌收盤。
新華社“六連評”作用有多大?
4月2日《稅收杠桿應發揮更大作用》:提出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調控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應該讓符合市場規律、可靈活運用的稅收杠桿發揮更大作用。
4月1日《“土地財政”還能維持多久》:僅憑所謂“經營城市”的口號,通過“收儲土地”和高價拍賣,轉手就能獲得巨額收益。更何況,房地產開發當年就能見效,對GDP的“貢獻”顯著。如此情況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動控制房價?
3月31日《瘋狂的房價叫板土地招拍掛》: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現有的土地招拍掛屬于供給壟斷和需求競爭型。這種供給壟斷與需求競爭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惡性競爭,導致地價不斷暴漲。
3月30日《堅決清除房價中的“腐敗成本”》:房地產業需要公開的不僅是開發成本,而且開發過程涉及的所有審批環節都應該徹底公開。全面擠壓腐敗的空間。
3月29日《不能讓樓市成為投機者的樂園》:地方政府必須轉變發展思路,不能再沉溺于地產投機所帶來的“人氣”和“財氣”當中。
3月28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透支未來的賣地財政,決定了房地產市場難以持續,更意味著依靠這種方式拉動經濟發展難以持久。
社科院工業經濟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新華社的“六連評”,在一定程度上會讓房地產業更加清醒,讓決策者再度思考房地產目前的狀況,考慮房地產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問題。
中央媒體密集關注樓市,是否意味著樓市將迎來新一波更有力度的調控?是否在為物業稅開道?
曹建海分析,不能低估中央媒體的聲音,決策層如果連新華社的聲音都置之不理,中國高房價的走勢那就真的沒救了。【新聞分析:我國城市“住宅貴過商廈”現象值得關注】

央視多個節目警示高房價隱憂
近日,央視《新聞聯播》也播出了許多關于國外樓市的新聞,比如4月3日的《視頻:日本年輕人:租房住也幸福》,4月4日的《視頻:面積小價格低 紐約小戶型受青睞》,4月6日的《視頻:美國政府采取多種措施促房價穩定》,這讓“嗅覺”敏感的業內人士似乎又嗅出了什么,加劇了關于調控政策的新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