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儺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儺,古書解為驅鬼逐疫。古老的圖騰崇拜和鬼神信仰,使我們的祖先總是習慣于借助于“儺”這種神秘力量來達到自己的美好愿望,輔之以歌舞,這便是最初的儺戲。表演者古稱巫覡、祭師,被視為溝通神鬼與常人的“通靈”者,表演時裝扮上各種服飾面具,模仿與扮演神鬼的動作形神,借神鬼之名以驅鬼逐疫,祈福求愿。儺神方相氏便是人們經常扮演的角色之一。《周禮》中記載:“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師百隸而司儺,以索室逐疫。”一旦儺祭開始,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全都熱情參與。一時間擊鼓呼噪,舉國若狂。
儺戲起源于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后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郁娛人色彩和戲樂成分的禮儀祀典。大約在宋代以后,儺儀由于受到民間歌舞、戲曲的影響,開始衍變為旨在酬神還愿的儺堂戲。由于儺孕含著古人樸素的生命意識,這使它具備了頑強的生命活力。隨著歷史的演化,作為一種獨特而神秘的文化現象,它逐漸成為多元宗教、民俗、藝術、表演的復合文化體。儺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還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運動鏈條中,巫儺文化有著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歷史地位。2006年,儺戲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已納入亞洲太平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數據庫,得到國際上的承認。
巫儺文化展示出神入化
巫儺文化最主要的展示手段是儺堂戲。儺堂戲由儺祭、儺戲、儺舞、儺技四大部分組成。
儺祭儀式:儺祭是儺藝師通過載歌載舞形式向儺公、儺母以及儺堂中的一切神靈進行祭祀,為主家酬謝神靈、酬還良愿,并驅除邪惡、為愿主祈福。
儺戲:是愿主許下的專用以酬謝儺神并有還愿作用的神戲。表演空間可短可長。儺戲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劇種。
儺舞:分為儺儀舞蹈和儺戲舞蹈。和儺祭儀式、儺戲緊緊相連,“端公”身穿法衣,在儺壇里手舞足蹈,按部就班地完成儀事活動。儺舞是最原始的生活再現。
儺技:儺戲里有許多神功絕技,如開紅山、上刀梯、抓油鍋和刀桿上定雞等儺技。
儺堂戲音樂:儺戲音樂分唱腔和鑼鼓曲牌,不少儀事中穿插牛角、響鈴、鈴子等以渲染氣氛,儺儀所用唱腔系儺堂戲唱腔的本源,其來源有本地民歌、神歌等。
儺技里的許多神功絕技,為儺文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此略述一、二:
1、腳踩紅鐵。將幾塊燒紅了的鐵板放在地上,儺法師赤腳踩上去,發出“吱吱”聲音,腳卻完好無損。
2、吃碗。儺法師把瓷碗口沿放進嘴里,只聽到一陣陣咔嚓聲,很快只剩下碗底,嘴里發出一陣吃炒包谷似的響聲后,碗已被嚼爛,吞進肚內,而口腔、內臟毫無損傷。
3、上刀梯。是儺壇中還“刀良愿”的一種法事,用12、24或36把鋒利鋼刀扎成兩架刀梯,豎立在儺堂前面場地中央高搭的“蓮臺”兩邊,儺法師傅赤腳沿刀梯登上蓮臺,上到梯頂后取下肩上的角號,朝天吹奏表示慶賀勝利,然后又踩著刀刃回到地面,手腳絲毫無損。
4、死雞還陽。儺法師將兩只大公雞放在扁擔上任憑你怎么恐嚇都不會驚跑,定在上面一動不動。將雞用刀殺死之后,儺師一口水噴下,雞馬上又活過來。
5、開紅山。儺法師開壇請神,將一把小刀釘在自己頭上,然后開始跳神。拔刀后,頭上完好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