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佩特拉古城
作者:新旅行/紅杏
有些地方,你可能聽說過、向往過,卻永遠無緣企及;有些地方,當你駐足在它的土地上時,你才會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在約旦、敘利亞、黎巴嫩三國探尋文明遺跡,仿佛是一個通往古老時光的旅程。
從卡塔爾的多哈到達安曼時,從北京出發后的疲憊已經被稀釋了一些。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姆旅游公司的大巴上等候簽證的到來。導游阿蒙穿著深藍色春秋外套。據說他是當地少有的能說漢語的導游,在中國武漢大學學習5年,漢語十分流利。聽到他發出第一個漢字音節時,車上歡呼四起。在令我們感到陌生和迷茫的國家,阿蒙的出現使我們有些不安的心緒有了落地的踏實感。
從安曼驅車3小時后,我們到達了一個山地之城:佩特拉。
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燦若明星的燈光,高低錯落地鑲嵌在夜色中,整個山城就像一個童話世界。
走下大巴車的第一分鐘,我幾乎被寒冷擊倒。趕緊走進CROWNE PLAZA
HOTEL舒適的房間。擰開潤膚油瓶蓋的一剎那,本只有半瓶的潤膚油一下噴涌出來。以我在高原地區的旅行經驗,這里一定是有些海拔高度的。果然,阿蒙告訴我們,佩特拉有著1700米左右的海拔。難怪這里會有些寒冷;難怪瓶子里的潤膚油會漲溢出來。
朝陽從窗簾的縫隙擠進了房間,刺向我的床頭,那是一種帶有暖紅色調的彩妝似的柔和的光線。循著朝陽的引導,我"呼"地一聲拉開了窗簾……玫瑰之城--我的視線那一刻被窗外暖紅色的石頭山崖牢牢地攫住。
沿著一條干涸的河床,我們行進在1812年英籍瑞士探險旅行家約翰·貝克哈特的足跡上。
這是一條起源于2600年前的古老商道。有的人已經坐上了坐騎,而我則想用雙腳親近這片土地,覺得只有零距離接觸才能體現旅行的真正意義。
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阿拉伯游牧民族奈巴特人從阿拉伯半島北移到了現在的約旦和南敘利亞境內,開始興建佩特拉。
"佩特拉"(Petra)在阿拉伯語中是"被開鑿的巖石"的意思。因為這座城的全部建筑都是在兩邊山崖的巖石峭壁上由人工開鑿出來的,而他與敘利亞帕爾米拉等由石頭堆砌起來的遺跡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此了。
沿著河床走了半公里,身上已經沾上了不少浮塵,太陽高高地懸在頭頂。
前方突然出現的峭壁擋住了去路,我不得不抬起頭來,這時我看到的就是著名的西克地峽。這是佩特拉古城的惟一入口。兩邊的峭壁高入云天,只給這條道路留了一條窄小的縫隙,最窄的地方甚至感覺到一側的石壁已經壓到另一側石壁之上。所以,當時此處城門緊固,只需少數士兵把守即可。這是一條沙巖上的巨大裂縫,在陡峭的懸崖夾縫之間蜿蜒一公里。西克地峽的峽底兩側巖壁上順山勢蜿蜒爬行著引水渠的水槽還完好地存在著。遙想當年,這長長的水槽不知使多少人免遭干渴。在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西克地峽,水源便是主宰戰爭成敗的一個主要因素。
我還在為那鬼斧神工的水槽感嘆時,忽然意識到自己的淺色衣服上籠罩著一層暖紅的色罩。再仔細看周圍上下的石頭,那是怎樣的一種絢麗呀!我張大嘴巴東張西望時,一定像個呆子。西克地峽的巖石映得整個空氣仿佛都是紅色的了。那是一種艷而不妖的紅,高貴得就像一片紅玫瑰,怪不得這里被稱為"玫瑰峽谷"。
騎馬的行程在進入西克地峽前就已經結束,接續行程是由馬車來進行,整個峽谷中便時常響起"的的"馬蹄聲。有人說這個峽谷沒人的時候有點恐怖,而我卻恰恰覺得在整個峽谷安靜下來后,有一種進入時間隧道、回到那金戈鐵馬時代的感覺。那時時響起的馬蹄聲,仿若是千軍萬馬兵臨城下。
還沒從西克地峽的媚惑中醒過神來,1公里多的峽地已經走盡,當看到兩峽的縫隙間出現的那玫瑰紅色的宮殿--哈滋尼寶庫時,我差點被晃得暈過去。
那是佩特拉最壯觀的遺跡,完全由山壁實心的巖塊雕刻而成。那場景會使初來者進入一種似乎不真實的幻境,當你發現這座玫瑰之城真真切切地呈現在你眼前時,那幾乎使你窒息的哽咽才會緩過勁來。
哈滋尼屹立在玫瑰色的山崖下的石壁前,這座佩特拉古城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好的石鑿建筑據傳說是奈巴特王國的"藏寶閣"。后人對這藏寶之處有著太多的幻想,于是就使得這所謂的"藏寶閣"上多了許多的槍眼。
從玫瑰城哈滋尼這里開始,馬車便不再前行,高大的駱駝承擔著沙地跋涉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