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城區的心臟,是商業廣場,一個歐洲城市之所以成為一個城市,不是因為它擁有一個衙門口和一圈城墻,而是因為它聚集起足夠多的商業活動,其它諸如市政廳或堡壘都是其附屬品,是為了保護商業活動而存在的。
這個里斯本的商業廣場,曾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交易中心,成交巨大,非常繁忙在那個古老的年代,大約是中國明朝的時候,這里擠滿了跨海而來的大量新奇的商品和他們的主人,也許是廷巴克圖的黃金,也許是馬來亞的香料。現在它已經完全下崗了,不能停泊任何一條最小的集裝箱船只。環廣場的三面,都建有三層的建筑,那里過去曾經是市政廳和各個貿易行,城鎮的政府和商業的關系就是這樣,緊緊靠在一起。有錢了就要搞個面子工程,一件城市奢侈品,在廣場中央照例建有一個雕像,雕像也照例是個騎著馬的威風凜凜的強權人物。幾百年后,這面子工程都成了文物,要用護欄保護起來了。
里斯本最著名的兩大世界文化遺產,其一就是這個河邊的 Torror de Berlin,
柏林塔。它是里斯本的象征,很多的燒瓷畫上都是這個主題。
里斯本的另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就是圣熱羅米修道院,修于1502年到1557年,大約是中國明朝的時候,修了五十多年,在歐洲算是比較快的。
聽說這修道院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繞過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線而修建,那條海上通道為葡萄牙帶來持續的壟斷暴利和繁榮,直到蘇伊士運河開通結束了這一壟斷。
這是很大的一座修道院,當年大量的僧侶在這里工作,抄書、手繪,再把書籍和指令連同一些金幣分發給世界各個角落的傳教士們,例如經澳門來中國正居住在肇慶的利馬竇(利馬竇曾寫信要求再給他寄一些圖版的宗教書籍來,說它們大受歡迎)。
當然,修道院現在不再有那么多僧侶了,它的一部分變成了海事博物館,一段變成了國家藝廊,一小部分開辟成一個海事圖書館,剩下的依然是修道院。
在海事博物館的門廳里躲避時大時小的雨點,正巧博物館來了幾汽車的兒童,小學一二年級的樣子,是來集體參觀的,那么多漂亮、歡快的小臉,讓人開心極了。
我注意到他們的老師全都是女老師,全都在辛苦的制止、推拉、呵斥、命令以維持隊形,好熟悉的方式方法啊,我猜想這是傳統的、方便的、正常的,中國外國都一樣。
修道院的主教堂是摩爾風格與哥特風格的建筑的經典,以其建筑結構創新和主廳中的幾根大石柱而著名。
那幾根石柱上,繁復地雕刻了許多圖樣,那是葡萄牙的水手們走遍世界看到的各種奇花異草、奇珍異獸的表現,很多象是熱帶地區的各種動植物,是古典歐洲不曾有的圖樣,也許還是他們印象中的神秘東方“印度”的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