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廣州國際馬拉松賽上有選手不幸身亡的意外事故,并沒有讓北京馬拉松賽的參與者“望而卻步”。約3萬人參加的北京馬拉松賽將于本周末在天安門起跑。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大部分跑友都在互相督促做好準備工作量力而行,北京馬拉松賽事官方網站則在顯著位置掛出《冬季長距離跑指南》,“提醒跑友注意安全”。
《冬季長距離跑指南》在“衣物”、“補給”、“生理、心理準備”等各方面都給予了建議。組委會人員告訴記者,比賽沿途每5公里就有一個集中醫療點,有大量工作人員、志愿者全程提供服務,“30公里往后都是危險頻發的賽段,我們會更加注意”。
截至記者發稿時,中國田徑協會還未因廣州馬拉松賽發生不幸而對北京馬拉松賽事發布官方公告,但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了大家警惕。
“馬拉松是一項非常健康的有氧運動,對鍛煉心肺功能有極大的好處,對降低血壓血脂也有很明顯的效果。不過,競技馬拉松比賽的標準并不適于以鍛煉身體為主要目的的普通長跑者。職業運動員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過程中,往往是以健康受損為代價的。”北京體育大學田徑教研室教授張英波告訴記者,“所以,在參加馬拉松——更準確的說法是長跑運動——之前,普通人群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條件的話要做到每年體檢,在沒有潛在心臟問題的前提下進行鍛煉,不要盲目追求距離和速度?!?/p>
但在驟然增多的馬拉松比賽中,還有多數人只以“參加活動”為目的,他們愿意參與“用體育鍛煉增進身體健康”的實踐,卻并不清楚長跑活動并非簡單跑步。與眾多專業體育項目一樣,跑馬拉松需要專業知識以及專業基礎。
“今年奧運會結束以后,田管中心競賽部統計了一下,在中心登記備案的地市級馬拉松賽已經有36個了。明年肯定會突破50個,因為還有從半程升級到全程的。好像就是最近5年以來,國內二線城市基本上都會舉辦一個馬拉松比賽,據說這也是各地文體局的考核內容。”一位田徑界專業人士說,“我國的馬拉松運動首先在大城市開展,北京馬拉松是國內最早的大型馬拉松賽事,1981年首次舉辦。20年前,全國馬拉松比賽不超過5個。這幾年地方都在搞城市建設,馬拉松比賽相對來說比較好組織,所以這類比賽越來越多,主要是起到介紹城市的‘窗口作用’?!?/p>
面對不斷出現的馬拉松賽事,群眾逐漸從“站在路邊看專業選手比賽”發展到“親身參與全程、半程、10公里、5公里各級比賽”,但并非所有馬拉松賽事都能做到“組織嚴密”,尤其在“賽前準備”方面的宣傳仍處于薄弱階段。
“以中國城市布局和人口數量來看,全國50個馬拉松比賽并不多,甚至可以說還很少,中國馬拉松推廣還有很大的市場前景?!鄙鲜鰧I人士強調說,“現在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很多人沒有從小養成運動習慣,都是老了病了才開始跑步鍛煉。由于不了解長跑運動,往往在參加馬拉松賽時出現抽筋、嘔吐甚至猝死。出問題的絕大多數都是中青年,老年人反而比較注意。參加馬拉松賽要注意的方面很多,比如早上8點起跑的比賽,選手需要在6點左右補充營養,包括麥芽糖和水分。但據我了解,有些學校組織參加長跑的大批學生都不吃早飯,喝點兒水就來跑步,這對身體就是損害。”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中國已有成規模的跑友群體開始意識到長跑運動的規律。在專家看來,有過長跑經歷并肯將其作為愛好的民眾群體,才是馬拉松運動未來的參與主體。
“我對跑步的成績沒有任何要求,因為長跑時感覺確實很不一樣,尤其是最后階段。去年我參加了半程比賽,快到終點時覺得快要抽筋了,腿酸得完全抬不起來,就想坐地上等收容車了?!奔易”本┲豪锏牟駯|是連續第二次報名參加北京馬拉松賽,經過1年多的系統鍛煉,他今年非常有信心輕松完成比賽,“這次我本來想報全程比賽,后來覺得還跑半程更有把握。另外,這兩天很多跑友都在議論廣州馬拉松上的意外事故,從我們普通愛好者的角度講,他(不幸遇難者)完成10公里大概用了一個半小時,強度并不大。”
柴東去年“勉強”跑完半程馬拉松后,給自己制定了一個鍛煉計劃,“每周要完成至少一個馬拉松的距離,至少有4天要跑步”,“如果加班的話,就圍著樓下菜市場跑3圈,大約6公里。如果不加班,到旁邊學校操場跑8到10公里。周末去森林公園跑,最長就是22公里。”
這1年堅持下來,曾經上樓都喘的柴東心肺功能有了極大提高,“我現在1小時內完成10公里沒有任何問題,跑完心跳大概是每分鐘120下,我自己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
因此,馬拉松愛好者在“馬拉松運動”成為城市形象賽事的過程中,還需要先做到“善待自己”。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 郭劍)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