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招聘求職旺季,經歷了2013大學生的“最難就業季”,同時中國白領職場步入劉易斯區間,整體人才結構出現紡錘型結構,2014年整體人才市場將出現什么樣的局勢?智聯招聘一直在網絡招聘行業走在前端,通過今年智聯招聘鋪天蓋地的廣告我們又能從中看出什么端倪?
縱觀2013年中國人力資源行業,中國職場正穩步步入劉易斯區間,職位供求在總量上趨于平衡。但在貌似合理的局面下,“招聘難”和“就業難”卻成為人才供求市場的主旋律,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同時,2014年將有727萬高校畢業生,在渡過“史上最難就業年”迎來“更難就業季”之時,中國人才招聘市場出現斷層,需求與供給嚴重錯位。
正是本著調節招聘市場、糾正錯位的供需關系,以達到推動行業健康發展和產生最大效益的目的,智聯招聘在發起春季招聘活動之時,即將“匹配”作為應對之道。一方面從理念上引導求職者找到匹配自己的工作,一方面加大高科技技術手段,讓企業和求職者更高效地匹配在一起。
對中國人力資源行業來說,隨著2013年的逝去,帶來的不僅是繁榮和進步,人才市場的供需矛盾也進一步加大。從人才供需結構錯位表現來看,在產業升級和社會轉型的環境下,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其人才需求量已遠遠大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但就數據顯示,藍領技工和服務人員卻成為供需結構中缺失最為嚴重的部分,供不應求的局面最為明顯。同時,中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性技術人才雖然處于供需結構頂端,但就目前局勢來看,也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而處于供求結構中端的大學生和普通白領,因為招聘難度較低,從而造成人才市場的“過剩假象”。正如智聯招聘《2013高校應屆生就業形勢報告》中所描述,目前中國人才市場已經形成了一種“紡錘型”的結構錯位,解決高端和低端人才的供應已達到刻不容緩的地步。
就具體供需情況分析,人才供需錯位主要因求職者的主觀認知不清導致。“國有企業要好過私有企業,私有企業要好過微型公司”成為大多數求職者的共識。但據智聯招聘數據顯示,在新興產業迅猛發展的環境下誕生的20人以下微型企業,薪資優勢僅略低于500-999人的大規模企業,且具有靈活的福利制度,其競爭力不容小覷。但造成求職者主觀認知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微型企業知名度不高,求職者特別是應屆大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迷茫,不敢對此類企業進行嘗試,造成中端求職“虛假繁榮”的現象。因此,智聯招聘今年的廣告畫面中“OFFICE 不用太大,裝的下我的夢想就好”,主要目的是倡導更多求職者能夠關注到現在日漸活躍的中小企業甚至是小微企業,打破面子問題,找到適合自己的好工作。
基于上述現象,智聯招聘在發起2014春季招聘季伊始,即期望打破單純的“雇”“傭”關系,在追求合理薪酬的前提下,使求職者明白:“好工作”并非只是面子問題,“匹配”自身能力及發展的工作才是最符合實際需要的。這不僅是對求職者選擇的責任感體現,更是對未來創造社會經濟效益和行業健康發展的“良性改造”。
匹配一方面體現在理念上,一方面也體現在實際的求職招聘過程中。近幾年,通過廣告獲得知名度后,智聯招聘開始著重在新技術手段上,期待通過高科技提升求職者和企業間之間“匹配度”。運用大數據的理論方法,研究企業招聘和求職者求職行為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系,給企業推薦適合的人才,同時根據求職者的素質模型給求職者推薦可能他都想不到的但非常契合的工作機會。同時,隨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加速APP的更新換代,3.2版迅速推出,“智聯在手,工作我有”在今年的招聘旺季深受90后求職者歡迎。同時針對企業的招聘需求旺盛,推出“急聘”產品,根據求職者搜索習慣的變化將職位更精準匹配給求職者。這是智聯招聘作為網絡招聘行業領航者,對改善人才供需錯位做得到實際上的努力。可以預見,智聯招聘2014春季招聘季的開啟,即將成為改善未來中國人才供需錯位、促進人力資源行業發展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