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為物理界焦點之爭“黑洞火墻悖論”提供第三種解釋
現(xiàn)代黑洞理論創(chuàng)造者之一、英國著名科學家斯蒂芬·霍金日前以其黑洞的新觀點再次震驚了物理學界。據(jù)英國《自然》雜志、《每日郵報》、《新科學家》等在線版1月25日(北京時間)的消息稱,霍金在一篇沒有計算、僅僅兩頁的論文中,摒棄了事件視界的說法,由此指出原有黑洞的概念其實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應是“灰洞”。其為當今理論物理學界的焦點之爭提供了一個“簡明而誘人”的新觀點。
《自然》網(wǎng)站不無詼諧地表示,多數(shù)的物理學家如果在自己的職業(yè)生涯發(fā)表出一篇“宇宙本沒有黑洞”這樣“有勇無謀”的論文,可能要面臨解雇,但當這一觀點來自斯蒂芬·霍金的時候,人們卻不得不重視。
在這篇題目古怪的《黑洞的信息保存與氣象預報》一文中,霍金用一個表觀視界(apparent horizon)將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取而代之。事件視界是經(jīng)典理論中黑洞的最外層邊界,一般認為在此邊界以內就連光也無法逃逸。但霍金認為,此前對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光其實可以逃逸這一層。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缺乏了事件視界,就意味著沒有黑洞。在新的“灰洞”論中他認為,物質和能量在被“灰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后,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
“在經(jīng)典黑洞理論中,沒有什么能從黑洞中逃逸。”霍金對《自然》雜志解釋,“而量子力學理論表明,能量和信息可以從中逃離出來。”但該過程欠缺一個完整說明,需要有個新理論能成功地融合重力與自然界其他基本力。這正是物理學家們奮力追逐的目標,“而正解,仍在迷霧中”。
霍金的新作正是為了解決“黑洞火墻悖論”而生。該悖論基于一個不幸的猜想:如果宇航員掉進黑洞會怎樣?扯成碎片,還是被燒焦?問題看似無聊,但卻毫不客氣地把量子力學擺在了廣義相對論的敵對面——因為按照曾經(jīng)公認的理論,宇航員最終會在黑洞的“奇點”被粉碎,落入黑洞無限致密核心;而按照量子效應,“事件視界”則會變成一個高能區(qū)域,就像面“火墻”,任何東西一觸即焦。
在黑洞問題上,霍金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證明:“黑洞也不是這么黑”(語自《時間簡史》),相反它們會輻射出能量,就是著名的“霍金輻射”。但是,該理論提到的輻射并沒有涵蓋黑洞內部物質的信息,一旦這個黑洞萎縮并死亡后,其中的所有信息也會隨之消失。
該說法明顯與量子力學產(chǎn)生矛盾。經(jīng)過三十幾年的逐步修正,霍金現(xiàn)在終于找到了一個更具有說服力的版本,也為“黑洞火墻悖論”提供了新的選項——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安然無恙,黑洞卻沒有視界能夠“著火”了。換句話說,既然現(xiàn)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都是正確的,那二者爭議的焦點黑洞,就要放棄自己的決定性特征了。因此黑洞(或名灰洞)只是暫時關押住物質和能量,最終會以“亂碼”的形式釋放出其中包含的信息,這些信息在逃離后已面目全非,無法還原。
盡管有人大力支持這種新觀點,但也有科學家對黑洞沒有視界的說法表示懷疑;而在2012年,歐南天文臺等機構也曾對類星體核心區(qū)域進行了高分辨率拍攝,在圖像中發(fā)現(xiàn)的陰影區(qū),當時判斷為首次觀測到的黑洞視界的直接證據(jù)。
霍金的論文于當?shù)貢r間1月22日發(fā)表在論文預印本網(wǎng)站arXiv上,PDF格式供下載查閱。其尚未經(jīng)同行評議,內容基于霍金去年8月所作的一個演講。記者張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