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百度微購,我的想法是:這不是框計算的電商版本嗎?
框計算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最早在2009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提出框計算概念;在2011年,百度公布的數據顯示,框計算影響了百度近70%的搜索結果,即用戶平均每3次搜索結果中,超過兩次由框計算提供;再之后……一直也未進行商業化嘗試。
算算這5年,互聯網發生了太多變革,社交網絡的崛起、視頻網站的崛起、搜狗與360的崛起、微博、微信的崛起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百度似乎錯過了什么;而現在,框計算借微購又回來了。
關于百度微購,這應當算是百度最神秘又低調的產品之一。我認為,百度希望通過微購把盡可能多的網購流量框住。
針對這一點,keso(洪波)已經發表了觀點:“百度此招不太樂觀,因為用戶目前的網購習慣是仍然需要調研、貨比三家、甚至討價還價。”
不可否認,肯定有大批小白用戶、網購新手和注重效率的人士會通過微購來購買商品,因為方便、快捷,省去了注冊的麻煩;但也會有大批的用戶會貨比三家,在一個買菜都喜歡討價還價的國度,你指望大多數消費者一看就買?至少短期內不可能實現。
既然此招不樂觀,為什么還說此舉前景光明呢?且看看BAT三巨頭做的事:大數據挖掘。如果建立在數據挖掘的基礎上,能夠針對消費者需求做精準推送,再把“比價網”那一套移植過來做補充,那么微購這事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