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剛才您提到未來超級本和平板電腦之間可能不會有誰去取代誰的結果,他們至今的關系又是怎樣互相依存、發展呢?
楊敘: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內容的創建,一個是對內容的享受和體驗。在內容創建方面,比如圖片處理、視頻編輯、編程等等這些必要性的工作,非要用電腦才能完成它。但是,純粹是體驗式的對內容的享受和體驗,這些移動設備都能做到。以前,在PC體驗方面,很多人使用起來覺得不太方便,而現在的平板、智能手機能彌補這樣的缺陷。新的超級本是PC加平板,不僅能創建內容,同時又可以提升體驗。
人們會有很多的選擇,比如有的人會把幾個設備都在身邊;有些人說有手機就夠了,現在手機屏幕又大;有些人說要用平板電腦看新聞……我想每個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
記者:超級本能不能超越蘋果的平板電腦,創造另外一個傳奇?
楊敘:我想只有消費者才能能夠決定什么樣的設備成為傳奇。要滿足未來消費者的需求,符合技術發展的趨勢,這是英特爾很關注的重點。
以前我們創新的空間只是在電腦上面,現在電腦的技術已經延伸到了平板、智能手機,我相信英特爾以及整個產業,會在所有智能終端方面都來創新,有的是從產品形態創新上面體現,有的是從功能、技術上面處現。我相信消費者會在眾多設備里面體驗到以前無法體驗到的效果。
英特爾有很大的機會和產業一塊來對產品進行創新,提供更好的體驗效果與吸引人的功能。最近這兩天英特爾峰會的一些主題演講里面展示的產品,很多都已經顯示出未來應用和體驗效果的影子,包括感知技術、3D虛擬技術等等,這些東西離我們一點不遙遠,很快會發生,這個本身就是一種超越。
記者: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入鄉隨俗,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的外企都到中國來進行投資,外企到中國進行投資,也不一定都是順風順水的,在這一方面,我們英特爾是怎樣來考慮的?
楊敘:各個跨國公司到中國,情況不一定完全一樣,每個跨國公司在中國所處的發展周期里面可能也處在不同的階段。英特爾在中國的發展也經歷了幾個階段。
英特爾最初來是28年前。第一次到中國,我想英特爾是交了學費去了解中國市場,以及在中國制定怎樣的戰略策略。在80年代中期,那時候我們也嘗試過合資的方式,后來證明這些都不是很成功。英特爾真正找到成功的模式是在90年代中期,當時中國的電腦產業正好在起步階段。在那個時候,英特爾和處于萌芽狀態的中國電腦產業進行了戰略策略合作。
英特爾堅信,一定是和產業一起發展才是最好的發展模式。將近20年的成功發展經驗使英特爾堅定了對未來整個中國的戰略策略的制定方向:圍繞國策去創新、圍繞產業去創新、圍繞人們未來智能生活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