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林政偉
曾經,富士康國際讓世界多少代工工廠為之仰望,可是就短短幾年,富士康國際已經不得不面對諾基亞、摩托羅拉的萎靡而喟然長嘆。業績下滑,核心管理層動蕩,人員不斷削減,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工廠,此番局面著實令人扼腕嘆息。
富士康國際在年報中也坦言,2012年是非常困難的一年。由于手機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這一年所面對的淘汰、整合風暴幾乎達到了空前狀態,從而引發手機產業鏈平衡局面。富士康國際代工之殤,其實也是純電子時代沒落的表現。試想,一個企業如果只是單純依靠零件加工,而沒有屬于自己的品牌標志,那么注定企業在發展的道路頻繁受制于各種因素,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低迷形勢。此前,紅極一時的HTC手機不就是因為核心品牌缺失而日落東山?
富士康國際陷虧損深淵
在電子代工企業激烈競爭的今天,富士康國際已到了舉步維艱的境地。日前,富士康發布的2012年財報顯示,2012年富士康國際營收為52.4億美元,虧損3.164億美元,比2011年的63.54億美元下滑了17.5%。這是富士康國際自2005年上市以來的最大虧損。
此次業績的虧損,引發了一系列“地震”。富士康國際其員工總數直接降至7萬人,人數減少約2.89萬人,幅度約為29.2%。而且,減員行動還在繼續。近日,深圳媒體報道,“富士康在鼓勵員工主動請辭,有的部門還可給予600元補償金。” 昨日之日不可追,和2009年富士康雇員總人數巔峰時期的11.8萬人相比,富士康國際如今的局勢真可謂是慘不忍睹。
核心管理層三換經理人。為了扭轉業績不佳局面,郭臺銘先后辭退了陳偉良和程天縱二人。現任經理童文欣在年報發布后公布挽救措施:全力鎖定智能手機領域,目前智能手機占業務的比重為50%,預估2015年可達100%。并且削減勞工人數,加大自動化設備的比重,這些將為營運成本止血。
牽一發而動全身,富士康國際面臨的困境,與鴻海集團旗下的另外“富士康工廠”相比,影響到的不僅是業績而且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也是需要考慮的。近一步看到,這樣的深淵對我國其它代工工廠的生產模式是否會有舉足輕重的指示呢?富士康的危機也被媒體解讀為中國所有代工企業的危機。
三大因素致富士康國際頹廢
富士康國際其實很早就有下滑的趨勢。從2006至2007年,富士康國際凈利潤還能維持在7億美元左右,但從2008年開始,其營業額和凈利潤就不斷下滑,當年凈利潤只有1.21億美元;2009年,這一數字跌至3900萬美元,到2010年更是第一次虧損達2.183億美元。從2007年高峰期時,營業額高達107.32億美元,到2012年富士康國際營收為52.4億美元,是什么原因造成富士康國際在短短的5年內市值縮水竟然達到一半有余?
單一的代工體系是富士康國際頹廢的根源。純電子代工的優勢是,制造費用低、人工成本廉價及材料獲取渠道便捷,這在低端制時期,富士康國際可謂如魚得水。可是,隨著電子消費大潮的來臨,許多嚴重依賴手機品牌錯失了及時開發智能手機的機會。單一的代工體系在這個時候所呈現的劣勢就暴露出來,比如諾基亞塞班系統的滯后只能面臨產業重組進而導致富士康國際無事可做。
產品訂單量減少是造成富士康國際的客觀因素。業內人士認為,富士康國際表現很暗淡,主要因為來自新客戶的訂單量低于預期以及來自內地智能手機廠商的低利潤率訂單增加所致。不僅如此,富士康國際主打的兩大王牌,隨著諾基亞的沉淪和摩托羅拉被谷歌收購而進一步衰落。
制造業的分化成為富士康國際內傷。目前,全球手機行業的的領頭羊三星是一塊不錯的肥肉。可是,三星自有的生產體系使得富士康國際只能望而興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原本正與夏普進行資本談判的鴻海,上月初,夏普宣布接受三星電子日本公司103億日元的注資。并且,iPhone等蘋果方面的訂單由富士康科技負責。左有三星阻撓,右有蘋果偏離,制造業的分化使得富士康國際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
彌補品牌空白是關鍵
時至今日,富士康依舊未推出屬于自己品牌的產品,展示的仍是“一個代工商”面龐。由于缺乏自主品牌戰略,使得富士康的發展模式一直是單一的。只能以“加工”為生存,不得不處在產業鏈最低端。而加工所帶來的產品附加值是相當廉價的,一個蘋果iPad最低售價499美元,付給富士康的“組裝費”僅為每臺11.2美元,可想而知,蘋果公司的利潤有多大,富士康國際虧損背后折射出代工企業的品牌空白。
業內人士認為,電子代工企業競爭非常激烈,在消費電子的產業鏈里,利潤大部分是被品牌運營商獲取。而為電子品牌企業代工是有風險的,一旦這些品牌的業績不如預期時,代工企業便尤為被動,要么被壓價,要么減少訂單數量。這些都會使代工企業的業績受到巨大沖擊,因此,這些代工企業的生存風險很大。
一個企業的競爭力,就是別人不可比擬的核心優勢。富士康國際的競爭力體現在人力資源豐富,規模化生產能力強;有著世界第一大代工工廠品牌價值。如此觀之,富士康有自己的競爭優勢,為何說是品牌空白呢?這又回到很多人一直議論的話題,富士康國際究竟如何轉型?轉型就是把富士康去“代工化”?
富士康在代工行業的位置無可替代,這是富士康的差異化優勢、核心競爭力。但這并不是企業的品牌,企業的品牌是像三星,蘋果一樣,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而依然保持著強大的號召力。顯然,富士康不是這樣的,單一的發展模式,正是因為企業品牌空白的缺失而引起。受發展模式限制,工作環境、薪資待遇、業績下降等一系列問題自然也隨之而來。因此,彌補品牌空白成為富士康國際目前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