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留是離 大學生村官面臨兩難抉擇
|
資料圖片:重慶文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系畢業生譚剛,7月24日分配到重慶永川區南大街街道辦事處黃瓜山村任團支部副書記,聘期一年。目前,他已經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并受到歡迎。 中新社發 陳仕川 攝
|
7月18日,曾在成都溫江萬春鎮五里村擔任社會事務助理“一村一大”的黎霜潔,開始在金馬鎮政務服務中心上班,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黎霜潔摩拳擦掌。
兩年前,成都“一村(社)一名大學生”志愿者計劃啟動,像黎霜潔一樣的220名大學畢業生來到全市部分農村和社區。如今,兩年“服役期”即將結束,他們面臨人生的再一次選擇:是繼續服務于渴望他們留下來的農村和社區,還是依托兩年的基層工作經驗重新擇業?這不僅僅是這些大學生“村官”對自身提出的問題,也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破解的一道命題。
[調查]
需求現狀:大學生“村官”好搶手
“他們精神風貌良好,工作積極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鎮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再就業……”20日,提起大學生志愿者,共青團新津縣委書記蘇德付掩飾不住對當地102名“一村一大”工作狀況的滿意。
2005年9月,成都開始推行一村(社區)一名大學生計劃。當年全市30個重點鎮所屬的村面向社會招募大學生擔任村團支部書記或掛職擔任村長助理。據成都團市委介紹,2005年和2006年,成都共招募“一村一大”志愿者2199名,中途有少部分退出。今年擬新招募1361名大學生志愿者,其中包括100名成都市農村小學特設教師崗位,全面實現成都3438個村和社區至少有1名大學生的目標任務。
大學生志愿者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帶到了所在的村(社區),結合當地實際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給基層注入了活力。雙流正興鎮政府工作人員程紹強說,不少村出現了到所在鎮上“搶”大學生“村官”的盛況。
成都團市委調查結果顯示,71%以上的村領導、村民認為大學生對村級面上的工作最有幫助,也認為駐村大學生增加了人手,提高了文字資料處理能力,對村委會工作有幫助,但在村民素質提高、村民觀念改變方面作用不大。
調查顯示:七成志愿者對自己工作滿意
日前,蒲江縣一份關于“一村一大”的調研報告送到相關部門,在總結大學生志愿者在基層工作帶來的變化外,這份報告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大學生村官地位特殊,名份難定,無過硬的政策支持;缺乏資金和技術支持基層創新工作;所學專業同農村工作有所脫節,不能安心工作;理想與現實、不同價值觀之間不時產生沖突……
8月13日,成都團市委對全市村(社區)進行了一次調查,數據分析顯示,70%“一村一大”的志愿者對自己的工作現狀表示非常滿意或者滿意;表示村(社區)領導對自己工作非常支持的占39%,比較支持的占55.5%。
“我們將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為志愿者更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打造更好的平臺、創造更廣闊的空間。”對于大學生志愿者目前出現的一些問題,共青團成都市委組織部廖冬雪表示,成都市“一村一大”計劃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為更好地促進這項工作的開展,成都市已經在考慮采取一些舉措來提高志愿者的相關待遇,更重要的是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同時著手建立從縱向到橫向溝通的志愿者網絡平臺,為志愿者進行內容更豐富、形式多樣的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工作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觀點]
十字路口:留下來的理由
“一村一大”面臨在基層留下來和離開基層發展的兩條道路,“留下來”的障礙如何解決,“走出去”的政策如何支持?
留下來:身份問題如何破解
“我們的身份很尷尬”
基層很需要大學生“村官”,但要讓大學生留下來,不能始終是給他們一個“志愿者”名份,沒有一定的權責,也不利于他們開展工作。考慮到各地編制問題,可以采用政府雇員形式激勵大學生扎根基層工作。
留下來:經濟待遇能否提高
“我們的補助有點低”
這是大學生村官普遍的觀點,盡管作為志愿者是要有奉獻精神,但要讓他們安心在基層沉下去,適當的提高經濟待遇還是很必要。
留下來:基層創業需要支持
“在基層沒有讓我們創業的條件”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一些想在基層帶領群眾創業的大學生“村官”得不到相應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而要帶動農村發展致富,大學生在基層的創業條件就顯得尤為重要。
再就業:招考比例能否再大點
“比例還是小了點”
目前,對于“一村一大”參加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錄考加分政策,優秀志愿者可以免筆試直接進入事業單位等。但這些政策畢竟只是解決了部分大學生的后顧之憂,而不能解決大學生沉下來服務農村的問題。
[心情]
我的明天在哪里
呂新建:可能重操“舊業”搞廣告
“一是準備參加事業單位招考,二是重操舊業搞廣告或者插畫。”再過幾個月,作為成都首批“一村一大”,畢業四川廣播電大教學中心的呂新建在雙流正興鎮兩年的“服役期”將結束,“我剛剛做完了一套參加公務員考試的測試題。”27歲的呂新建皮膚黑黝黝的,讓人一眼就看出“有相當的農村工作經歷”。
2005年,畢業一年多的呂新建在一家廣告公司做設計,看到報上招聘“村官”大學生的信息就前去報名。“當時也沒想太多,有個相對穩定的工作就可以。”通過考試和短暫培訓,呂新建在雙流正興鎮最南邊的官塘村當了村主任助理。“800元的政府補助,加上村上的補助,每月收入1000元。”
呂新建的家在離正興鎮不遠的華陽,他目前和都已下崗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不用交伙食費。”呂新建說,除去手機費、交通、上網、和朋友聚會的費用,每月可能有幾十元剩余。現在的經濟收入狀況讓他“覺得有點對不起父母”。
“但我不會后悔。”在他眼里,政府為“一村一大”提供了很多實質性的工作機會,盡管“角色有些尷尬”。呂新建說,由于“村官”大學生所學專業與農村技術工作對口的不多,真正能對農民有所幫助的就是傳遞最新市場信息、新技術,而農民由于“對新東西有一種畏懼心理,不太敢嘗試”,這種“有力無處使”的苦悶常常困擾著他們。但呂新建并沒有泄氣,在調回正興鎮檔案室工作后,他一個人把多年陳集下來的1000多卷勞動力資源調查原始檔案全部“數字化”。“他還參加了我們地方志的編撰工作。”正興鎮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呂新建的工作做得很扎實,“太不容易了”。
對于下一步如何發展,呂新建似乎并沒有想得太復雜,“希望找到每月工資能拿到1500元左右的工作。”
田敏:為將來“臥薪嘗膽”兩年
田敏清楚地記得,經過報名、選拔、上崗,去年10月8日,她到新津縣五津鎮撫江社區擔任主任助理,成為新津縣57名“一村一大”志愿者中的一員。一年過去,她用一句話來總結:“痛并快樂著!”盡管要到明年9月份,田敏為期兩年的服務期才結束,但她已經開始為未來打算。
“我正著手準備考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工作之余,她會掐著時間做幾套行政職業能力測試題。“我最終會走上從政的道路。”她的人生規劃十分明確。
2006年,田敏畢業于成都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曾在一家紙品公司跑過銷售,但她并不喜歡這份工作。由于從小就對政治比較感興趣,得知縣里正在招募大學生“村官”,她果斷地報了名。
自認為作好了準備,田敏剛開始還是感到壓力不輕。“有時老百姓的個人利益難免會和集體、國家利益有所沖突,我們的工作就是協助主任處理好這中間復雜的關系。”田敏說,“尤其我們的身份比較特別,辦事情很難。”
“當志愿者是臥薪嘗膽。”田敏說,在基層能學到很多其他地方學不到的東西,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讓自己的組織、溝通、協調、應變能力大大提高。對于目前待遇,田敏沒有太多不滿。“當然如果待遇能按照出臺的全省新標準,那當然最好!”她有些期待。
葉超: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
葉超是成都市五城區“一村一大”的首批志愿者之一。2006年9月,從西南財大畢業一年后,經過考試、培訓,他到錦江區成龍路花香苑社區走馬上任,頭銜是“社區主任助理”、“團委副書記”,這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明年9月,服務期滿后,他將面臨再就業選擇。
法學專業的他,下個月準備報名參加明年的司法考試,以備明年不能考上公務員或者事業單位。大學里的專業知識在社區日常工作中曾派上用場。
“調解社區居民矛盾要特別小心,要下功夫和居民磨嘴皮子,”葉超說,他現在已是比較“出色”的調解員。有一次,有個老太太“想吃低保但又不符合條件”,他左勸又勸,終于把她說服,心平氣和地回家去了。時間長了,大家對他印象都不錯,這讓他有一種成就感:在其他相對比較封閉、單一的工作環境里,不一定能學到這么多為人處世、人際交流、溝通、協調的能力。
“其實,好多當志愿者愿意到基層工作,還是看好將來有機會進入事業單位。”葉超說,當志愿者將來會享受到一些考試優惠政策。
[好消息]
“溫江模式”解決“出口”
定向招考,政策選拔一批。溫江區在今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中,拿出6個鎮(街)事業服務中心崗位,定向面向全區120多名大學生村(社區)助理。
培養為兩委班子成員,基層組織充實一批。在剛剛開始的村(社區)兩委班子換屆中,溫江區委組織部就明確提出要有一定比例優秀大學生助理充實到村(社區)班子中,凡工作業績特別突出的助理,推薦、培養為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
聘為社區工作者,基層就業一批。服務期滿,本人自愿留下,再結合社區的實際需要,可就近聘為社區工作者。
提供村(社區)創業平臺,基層創業一批。溫江區鼓勵大學生助理積極參與或領辦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鍛煉經營管理能力,逐漸成長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陳偉 記者 王懷 方野 實習生 郝越佳 劉莉)
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