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維護自己的利益是人類的本性。從作為個體的人,到由人組成的各種利益集團,再到各種利益集團匯集成的國家和社會,都會圍繞各自的利益展開博弈。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國與國之間交好與否,在社會層面上最后都要落實到現實利益的基礎之上。因此中日關系想要“融冰”,實現更進一步的發展,同樣也避不開社會現實利益的考量。
·日本民眾:為自身利益關注中國
“日本民眾非常關注中國的發展變化。”曾在日本名古屋愛知大學留學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熊李力對環球在線記者說。根據他的親身體驗,日本國民關注中國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中日兩國是鄰國,深入的經濟互補合作決定了兩國間緊密的利益關系;第二,中日兩國在文化上具有相似性,更容易引起關注和共鳴;第三,中國無論是在地域、人口、資源、政治還是經濟等領域都是一個大國,中國未來的發展會給作為近鄰的日本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自然會引起日本民眾的關注。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日本民眾對于中國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
有一個細節給熊李力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日本,由于物價水平高,國內旅游有時候要比出國旅游開銷更大。于是不少日本人會選擇出國旅游。由于中日兩國地理距離近文化近,而且中日兩國文字上存在相似性,很容易就能識別中文路牌上的漢字,因此很多日本人最終會來中國觀光旅游。在他留學期間接觸的日本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曾經前往中國旅游,而中國經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來自日本北陸地區福井市的吉田洋介對此也有同感。他表示,日本國內的商業社會氛圍比較成熟,大多數日本民眾都只關心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因此在他多年前前往中國留學時,由于缺少關注,有人甚至以為中國的情況和朝鮮非常相似。不過,隨著中日兩國在各個領域內合作上的持續深入發展,中國的發展和日本民眾的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密。來自中國的農產品開始出現在日本的超市中,而在東京“Big
Camera”大型數碼器材專營店中,“Made in
China”的標簽也出現在了大多數日本品牌數碼相機的外殼上。于是便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開始以各種方式關注中國,關心中日關系的發展,他們對于中國的印象也因此正在發生改變。
目前正在北京教授日語的吉田說,在他的家鄉福井市,學習漢語的日本民眾越來越多,老年人更是對中國文化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的家鄉福井市和中國浙江省的杭州市也成為了友好城市。而在中國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吉田也感覺到了中國民眾對于日本各種動向的高度關注。在他的課堂中,中國學生學習日語的熱情始終很高,而每年北京報考日語等級考試的時候,也經常出現報名名額“供不應求”的情況。
至于近幾年中日之間出現的“政冷”現象,在部分日本媒體的渲染下,有些日本民眾對于中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發展有所擔憂。不過在熊李力看來,這種擔憂并不是無法破解的。因為通過增進兩國人民的交往和溝通,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產生互信,那么這種擔憂自然就能得到化解。而且,只要中國未來經濟能持續發展,綜合實力足夠強大,那么和日方實現雙贏的機會也將變大,由此受益的日本民眾自然也會消除對中國不必要的擔憂。
·日本商界:“官商互動,以經促政”
如果說在日本社會哪個階層出于自身利益最關注中日關系的話,那可能非日本的企業界莫屬了。二戰結束后日本政治“鐵三角”格局中商界和政治家之間的“官商互動”就是日本政治體制中的一個顯著特征:商界出于自己的利益需求,會希望有效影響或牽制政界,通過政府行為來維護擴大市場和利益,或避免政府行為損害其市場與利益。
在日本前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導致中日關系陷入低谷之后,越來越多的日本經濟界人士認識到,中日高層溝通管道的阻塞加劇了兩國之間的誤解和矛盾。而中日之間“政冷”現象的長期維持必然將損害到兩國的經濟關系,最終損害到日本商業界自身的利益。因此,日本經濟界便希望通過“半官方性質”的民間管道來“以經促政”,推動中日關系的發展。特別是商界著眼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他們希望日本能從中獲得更多的份額,因此更希望中日政治關系有所改善。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和日本同友會等日本最大的幾個經濟團體,則是“以經促政”中最活躍的因素。據日本媒體報道,在2005年小泉第五次參拜靖國神社后不久,經團聯前任會長奧田碩曾在4天內兩度密訪北京,與中國高層領導人會晤,其間這位小泉智囊機構“經濟財政咨詢會議”的重要成員,還面見小泉,將中方敦促日方正視歷史問題的信息傳遞給國內。
至于奧田碩的接班人、新任經團聯會長御手洗富士夫則更直言不諱:“現在這個時代,沒有日中關系,日本經濟就無從談起。”在他看來,日本政府應該從長遠角度出發解決中韓之間存在的分歧,改善與中國和韓國的關系。
就在日本首相大選之前不久的2006年7月,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濟同友會以及日本商工會議所紛紛希望小泉之后的日本首相不要參拜靖國神社,并盡快改善同中國之間的政治關系。日三大經濟團體同時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提出建議,這并不多見。
盡管有中日專家質疑說,日本經濟界的“以經促政”并沒有對小泉前政權產生實質性效果,但專家們也指出,經濟界對于日本政界仍然存在潛在的牽制力。因為不管誰出任首相,保持日本經濟的復蘇對于維持他們的政治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外需是日本的生命線,目前,中日貿易已經占到了日本對外貿易總量的18%,而中國潛在的市場更大,因此中國市場日本丟不起。這就構成了一種潛在的牽制力。像安倍晉三在2006年春出版的《致美麗的國家》新書中曾提出對華“政經分離”的意見,但到了8月初的“北京-東京論壇”上,筆者就親耳聽到安倍的表述改成了更為積極的“政治和經濟兩個車輪一起轉動”。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劉江永指出,這個微妙的變化,說明安倍也在聽取其他方面的意見。
主張“以經促政”的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生前曾說過:“也許現在日本財界或者說是日本政治家希望‘政經分離’,經濟上繼續發展,政治上冷卻無所謂。但實際上,從國際事務的發展來看,真正的政經分離是不可能的,政經分離只是某種形勢下的暫時現象,我還是認為兩國只有在政治外交上成功,才能在經濟合作上取得成績。”(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