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奧巴馬為干涉敘利亞劃出了“紅線”,警告各方一旦動用化學武器,可能觸發軍事干預。今年8月21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發生了化學武器襲擊,8月31日奧巴馬在白宮玫瑰園發表強硬講話,威脅對敘利亞動武,但他同時也表示將尋求國會授權,相比美國歷來說打就打的風格,這一表態是個明顯讓步。奧巴馬為何在對敘利亞動武方面猶豫不決?或許可以從以下四點找到答案。
第一,國際社會存疑。首先,一向在戰爭問題上和美國“狼狽為奸”的英國帶頭倒戈,英國國會否決了卡梅倫提交的對敘利亞開戰的決議案,使他臉面盡失,有媒體分析,英國的一個否決案結束了英美長期的特殊關系。其次,中國和俄羅斯都不可能支持美國對敘利亞發動一場戰爭。聯合國安理會也不會授權美國動武。再次,法國總統奧朗德強調,不能姑息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的化武襲擊,但是如果美國國會否決對敘利亞采取軍事行動的提案,法國也不會單獨動武。德國干脆直接表示不參加美國的軍事行動。最后,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北約稱,國際社會應該追究敘利亞阿薩德的責任,但北約不會卷入其中。
第二,國內支持難尋。備受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煎熬的美國民眾產生了嚴重的厭戰情緒。9月3日公布的美國廣播公司和《華盛頓郵報》的聯合民調顯示,59%美國民眾反對政府對敘利亞實施導彈突襲。在國會方面,媒體普遍認為,當前授權動武議案在民主黨主持的參議院阻力較小,但在共和黨占多數的眾議院前途未明,因此眾院兩黨領袖的支持至關重要。
第三,本人威信遭沖擊。時任參議員的奧巴馬在參加2008年總統大選時,反對小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這幫他擊敗支持對伊拉克動武的希拉里而贏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最終入主白宮。用奧巴馬的話說,伊戰“玷污”了美國的國際形象。當下如果奧巴馬對敘利亞動武,這句話用在他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而俄羅斯更提出,若美國沒有聯合國的授權對敘利亞實施打擊,國際社會應要求諾貝爾委員會收回奧巴馬的和平獎。
第四,戰爭后果難料。對敘利亞動武可能會在中東地區帶來“多米諾骨牌”效應。奧巴馬不能自欺欺人地認為對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動武符合美國自身的利益。敘利亞反對派中的一些派別和基地恐怖組織存在緊密的聯系。如果這股力量推翻了阿薩德政權的話,敘利亞有可能變成世界上首個由基地恐怖組織領導的國家,其結果將使美國大量的兵力重返中東戰場。一場針對敘利亞的軍事襲擊將會增強那些希望把敘利亞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的人們的實力。如果這種狀況發生的話,鄰國埃及將毫無疑問淪為“圣戰”的禁臠,脆弱的伊拉克政權也面臨倒塌的危險。伊朗大選選出了“改革派”的魯哈尼,如果美國打敘利亞很可能刺激強硬派回潮,進一步威脅以色列。
手握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一旦對敘利亞開戰,不可避免地成為第二個“小布什”,遭世人詬病。
(來源:中國日報網 黨超峰 編輯:陳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