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時代》周報網站6月24日報道】題:大規模監聽據說服務于經濟
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英國政府通信總部監視互聯網和電話聯絡的行動規模之大,令人難以概述。據說潛在的受影響者達20億人。鑒于這一數字,人們不禁要問,打擊恐怖主義活動和犯罪當真是情報機構的唯一動機嗎?
混沌電腦俱樂部的發言人康斯坦策庫爾茨有著不同的解釋。前不久她對《法蘭克福匯報》說:“鑒于每月截獲的龐大數據量,只有最幼稚的人才會相信‘棱鏡’真是為了反恐。因為不是每棵樹后都躲著有恐怖嫌疑的人,所以事實上,傳統的經濟間諜活動得到了一塊漂亮的新幌子。”
這種猜測并非憑空而來。一位了解情報工作的匿名者對英國《衛報》表示,英國的監聽計劃有4個目的:維護安全、反恐、打擊有組織犯罪以及確保經濟繁榮。
人們可以從“防御性”或“進攻性”的角度理解“確保經濟繁榮”。“防御性”是指,情報機構會在通信洪流中尋找針對本國企業或其他機構準備發動或已經實施攻擊的蛛絲馬跡。“進攻性”則是指,通過間諜活動為本國經濟創造優勢。美國十多年前就開始這么做了。有證據表明,美國也在歐洲依靠“梯隊”監聽系統從事經濟間諜活動。
德國綠黨主席團成員馬爾特施皮茨說,他對“大規模監控網絡通信既用于防御經濟間諜活動,也用于獲取經濟情報”毫不感到驚訝。
【德國之聲電臺網站6月24日報道】媒體報道稱,英國情報機構對互聯網通信的監控規模甚至超過美國情報部門。德國聯邦議院互聯網和數字社會調查委員會成員、柏林工程和經濟應用技術大學科學項目負責人康斯坦策庫爾茨在接受德國之聲電臺專訪時,解釋了其中的背景。
德國之聲問:繼美國的網絡監聽項目“棱鏡”被曝光后,又傳出消息稱,英國情報部門對互聯網的監控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此您感到吃驚嗎?
康斯坦策庫爾茨答:其實近幾年來都有媒體報道,英國在經過其國土的通信光纜中截取信息數據。在此背景下,讓人感到吃驚的只是情報部門在這個不受法律約束的空間里攫取數據的數量之多。
問:英國的監控項目確實比美國的“棱鏡”項目更具威脅性嗎?
答:如果把二者聯系起來看,尤其顯示出其危險性。英國和美國分別給這種毫無理由的監控制定了規則,即通信的一部分在英國或美國境外進行才可進行監控。然而通過兩國情報部門的合作,雙方可以互通數據,因此他們控制的數據就占了全球通信的一大部分。據《衛報》稱,僅英國監控并臨時儲存的數據量就達2000萬GB,這個數字背后涉及的用戶數量是極為龐大的。在一個民主社會,這種做法顯然是不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