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民俗相融合,環縣積極加強文化旅游產業建設
環縣,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界,曾是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總后方,境內分布著眾多革命遺跡,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不僅如此,環縣民俗文化也相當發達,道情皮影于2006年被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其發源地,環縣擁有“中國皮影之鄉”的美譽。
近年來,環縣將紅色文化與民俗文化相結合,大力推進“文化旅游強縣”戰略,提出了“內抓傳承保護、外抓市場效益”的發展思路,大力開展的“文化建設年”活動,實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提升、品牌推廣、產業開發、作品傳播工程,使文化產業化發展,彰顯出了新的活力。挖掘紅色文化,繼承革命傳統
作為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區,上世紀30年代初,劉志丹、謝子長等就進入環縣開展革命活動。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指揮了著名的山城堡戰役,勝利結束了長征。環縣河連灣曾是中共陜甘寧蘇維埃省委省政府的所在地。習仲勛同志曾在此擔任第一任縣委書記。
以“挖掘紅色文化,繼承革命傳統,將環縣的文化旅游融入到延安紅色旅游圈”為發展目標,環縣在挖掘保護紅色文化上,始終堅持大手筆投入,對革命舊址、遺跡、館園和歷史文化古跡進行高標準規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復建,把歷史古跡游、民俗風情游、生態農耕游和紅色文化游融為一體。
縣委聘請專家編制全縣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投資1711萬多元,新建了山城堡戰役紀念園陳列館、東老爺山毛澤東詩詞碑廊、八珠紅色革命紀念館等革命遺址。其中山城堡戰役紀念園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1年4月列入國家第二批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據悉,縣委還將投資2000萬元,實施紀念館陳設布展、祝捷大會會館、演藝舞臺、旗幟廣場及配套基礎設施等項建設工程,近期將招標興建,預計年底落成。
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紀念館、東老爺山紅軍長征紀念館、曙光壇等環縣頗具代表性的紅色旅游景點,也先后進行了擴建。
洪德鄉河連灣村,是1936年7月至1937年9月中共陜甘寧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紀念館便在這里設立,館內展示了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謝子長、劉志丹、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段革命家在這里的革命歷史。環縣第一任縣委書記習仲勛同志帶領人民群眾開展游擊,劫富濟貧的革命活動也在此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該館先后被確立為“甘肅省國防教育基地”、“慶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慶陽黨史教育基地”、“環縣黨風廉政教育基地”。
河連灣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紀念館
東溝曲環工委等革命舊址位于雙城村東溝是陜甘寧省委、省政府,曲環工委、慶環分區和曲子縣、區四級政權機關駐地。習仲勛任同志便在此擔任工委書記。為了深入傳承紅色文化,縣、鎮計劃實施東溝紅色旅游開發項目,計劃總投資2164萬元,修復曲環工委等革命遺址和景點、基礎設施及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并于兩年內建成。目前,工程完成投資350萬元,移動土方12萬立方米,修崖面護坡3465平方米,箍窯29孔,挖地道500米。
山城堡戰役紀念碑
另外,反映山城堡戰役的電視劇劇本《1936決戰山城堡》正在創作完善,這些項目的建設完成,進一步提升了環縣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道情皮影為中心,搭建民俗文化創意平臺
道情皮影,相傳產生于宋代,又被稱為“燈影戲”、“小戲”、“老道情”。它是秦隴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相融合的產物,也是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活著的原生態藝術代表,素有“一口說唱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的說法。激昂的鼓樂弦聲,高亢的隴劇唱腔,精致的各式皮影,無一不展現著環縣作為“中國皮影之鄉”的動人魅力。
道情皮影代表作《象車》
道情皮影代表作《鳳鑾》
上世紀五十年代,環縣道情皮影三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譽;先后12次應邀出訪歐非、大洋洲等國,被譽為“東方魔幻般的藝術”。2011年11月,環縣皮影戲作為中國皮影戲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聯合國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環縣道情皮影保護中心被文化部命名為文化產業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依托皮影、香包、剪紙等底蘊深厚的民俗文化,環縣積極進行資源整合,扶持以龍影公司為龍頭的文化企業,堅持做大做強理念,引導“龍影”商標申報“全國馳名商標”,積極申報將環縣列入“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目前,龍影公司已初步形成了集皮影雕刻培訓、加工銷售、演出推介為一體的皮影產業開發基地。 公司自成立以來,先后培訓加工、銷售、包裝、設計、演出推介等各類人員1400名,年加工皮影工藝品15萬件,產品年銷售收入達500萬元,利稅145萬元。
環縣以道情皮影演出、皮影工藝品加工為主,以香包、刺繡、剪紙為輔的文化產業體系已經形成,開發各類皮影工藝品30多種。目前,全縣共有皮影及民俗文化產業公司83家,演出、雕刻藝人500多名,民間皮影戲班52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
皮影藝人展示道情皮影原生態表演
皮影藝人王清政、高清旺辦起的皮影雕刻工作室,雕刻的皮影工藝品暢銷國內外,年收入均在20萬元以上。以“中國民間藝術大師”陳玉玲為代表的皮影雕刻藝人已有20多名,年刻制皮影工藝品2萬余件,人均年收入過萬元。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利用皮影這一地方特色文化產品走上致富之路。
如今,環縣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已經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雙贏”,已成功成功舉辦了三屆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眾多國內外游客前來環縣參觀道情皮影博物館、山城堡戰役遺址和陜甘寧省委省政府舊址紀念館、東老爺山森林公園等名勝古跡,收藏皮影工藝品,品嘗環縣的“羊羔肉、黃酒、蕎剁面、燕面柔柔”四大名吃。據統計,至去年9月底,全縣共接待游客20.65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8647.4萬元,文化產業總產值達到619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