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5月12日文章】題:看漲和看衰中國都是錯誤的
本文節選自證券分析師馬克·德韋弗的新書《中國特色的活力:世界新興經濟大國的投資繁榮與衰落》。
盡管中國投資周期問題越來越多地受到全球重視,但中國以外的地區很少有人就此發表論述。外國觀察家傾向于關注中國GDP高速增長的來源和可持續性,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GDP增速變化的原因。他們主要對“宏觀”問題感興趣:中國崛起為經濟強國的原因,中國很快將“統治世界”嗎,中國是否“瀕臨崩潰”?
雖然中國投資增長的起起伏伏也吸引了許多人關注,但這些起伏從未被視作一個循環的一部分。相反,分析人士總是把這些起伏放到一種看漲或看衰的描述中。這些觀點常常是這些分析人士預想的結果,不符合中國現實。
看漲者喜歡把中國看作根據理性原則運作的高度有組織社會。這一觀點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像阿塔納斯·珂雪這樣的早期現代學者,他在1677年關于中國的一本著作中認為中國實現了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國應該有一種獨特的“模式”,能夠用國家理性調節市場的“無秩序”。
另外,中國宣稱自己正處于過渡期,即將形成更加持續的“增長模式”,看漲者對此深信不疑。即使投資的增長一衰退循環過去可能存在過,但這種循環不會在未來重演。北京一旦實現經濟調整,消費將成為累積需求的主要來源。投資波動將不再是一個問題。
相反,看衰者認為,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基于其促進經濟繁榮的能力。如果GDP增速下滑,低于普遍認為的8%的警戒線,該國將陷入動蕩。這樣看,中國有點像電影《生死時速》里的公交車,一旦減速就會爆炸。那么中國的投資周期問題就像下一個公交站臺一樣毫無意義。
這兩種極端觀點都沒有事實依據。看漲者的觀點基于對中央政府權力以及中央政府理性實踐經濟能力的過分夸大。實際上,中國投資高漲也帶來產能過剩和資源浪費問題,這與其他國家一樣。在計劃經濟年代,盡管國家在經濟中發揮的作用更大,但這些問題比現在更為嚴重。所謂的國家在穩定經濟中發揮的作用找不到數據支持。
也沒有證據顯示中國的增長模式發生改變。雖然有人說中國正在向家庭消費模式轉變,但該觀點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中國GDP的增速仍在持續放緩。投資周期與GDP無關的判斷顯然是不成熟的。
關于共產黨無法挺過低于8%的經濟增速的觀點也與實際不符。
中國評論員并不認為投資起伏不存在,或者與經濟不相關。他們既不認為增長模式即將發生轉變,也不認為中國將大難臨頭。他們主要擔心的是經濟過熱的風險以及政府干預周期的做法。與美國評論員相比,中國主流媒體評論員很少提到“中國模式”。他們說得更多的、是投資、通脹和宏觀調控。
(來源:新華國際 編輯:王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