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1232萬家企業5.86億人信息入數據庫個人信用記錄可憑身份證查詢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國人民銀行日前披露,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到8月29日為止,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為1232萬家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個人信用基礎數據庫已為5.86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這意味著,國內絕大多數有收入的人都建立了信用檔案。
那么,我國征信系統的使用情況如何?與老百姓生活有何關聯?近日,本報記者就以上問題采訪了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局長邵伏軍。
個人信用報告伴隨一生
記者:邵局長,您好。我們知道,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公民都有一份“個人信用檔案”。如果某人有過不良的信用記錄,比如欠款不還、開空頭支票、詐騙等,那么在申請貸款、上保險和求職時將比“清白人”要麻煩得多。我國的征信系統目前是怎樣一個狀況?
邵伏軍:現在人民銀行建立的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企業的,一個是個人的,這都是全國聯網的,里面既有個人和企業的基本信息,也有信用信息。
如果個人或者企業在某些方面有過期不還款或者有違規違法記錄等,對他在金融方面的活動就會有影響。比如貸款的時候銀行會考慮你還款的情況如何,貸款額度等各方面可能都會有考慮。
我國公民的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建立時間不長,但已經在個人貸款、信用卡申請、個人擔保、企業招投標等方面起到了“第一道關”的作用。除現有的個人信用信息以外,人民銀行下一步會將社會保險、公積金、電信資費、水電等公用事業收費等項目都列入個人信用報告,以后這份報告會跟隨個人一生。
信息庫可防范信貸風險
記者:建立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邵伏軍:信用信息數據庫的作用可不小,比如在蘇州就有一個企業,因為環保方面不達標受到過處罰,他到銀行申請貸款的時候銀行看到他環保方面沒有達到要求,就拒絕了它的貸款。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
總的來說,主要有四大作用:企業或者個人進行貸款的時候方便了;對銀行而言也可以防范信貸風險,銀行一查這個企業或者個人現在的信用怎么樣,信用不好的,在決策的時候就更加謹慎了,好的,在信貸條件等方面會有一些優惠;方便借貸,比如以前貸款的時候需要抵押或者擔保,現在有了征信系統以后,對于以前記錄比較好的可以發放信用貸款了;對社會信用環境也會有一定的改善,對信用文化的提倡、培育以及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都會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