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共軍隊介入朝鮮將擴大沖突的范圍,勢必增加全面戰爭爆發的風險,”另一方面,“即便蘇聯愿意冒全面戰爭爆發的較大風險,那么中共軍隊介入朝鮮也將給蘇聯和北平政權帶來許多政治上的難題。它將使中蘇聯盟關系變得緊張起來,而不是鞏固這種聯盟關系”①。
在考慮蘇聯對中國出兵與否的影響的同時,中情局著重強調,鑒于中共面臨復雜而嚴重的國內問題,中國將不可能卷入朝鮮戰爭。它認為那些國內問題包括“盜匪猖獗、廣泛的騷亂、散兵游勇的抵抗、經濟停滯、農民心理失調以及涉及鞏固共產黨政治控制的一系列問題”②。正是因為存在這些問題,中情局十分有把握地推斷,“毋庸置疑,中共擔心和美國作戰的結果。他們的國內問題事關重大,以至于在和美國交戰時遭受的壓力及物資損失將會對該政權的整個國內問題和經濟造成損害。反共勢力必將會受到鼓舞且會危及該政權的穩定存在。”特別是,中情局還確信,“如果中國的干涉失敗,則將使北平公開面對中國人的怨恨情緒,因為他們認為中國是在為蘇聯‘火中取栗’,扮演被蘇聯利用去做冒險事情的角色”。③對于這種評估,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持完全類似的看法。他在后來國會為其舉行的聽證會上提出,中國出兵前,他就認為這個國家缺少“現代戰爭必須具備的工業基礎,……人們過分夸大了共產黨中國打現代戰爭的能力”,中國“在經濟上是貧困的,一旦加以破壞,就會使大部分人產生不滿,社會也就不得安定,而國內的緊張將有助于破壞她參與戰爭的潛力,……如能利用這些因素,她按邏輯就更難、甚至不可能維持軍隊在國外作戰”④。國務卿艾奇遜同樣斷定,中國參戰將會使政府的統治能力受到削弱。在美軍仁川登陸前幾天,他就宣稱,“我認為中國共產黨如果干預,那純粹是發瘋。據我看來,他們插手是沒有什么好處的”⑤。此外,根據中情局的評估,美國決策層還懷疑中國是否具有和美軍作戰的軍事實力。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雷德利回憶說,杜魯門政府的高層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在軍事上不具備單獨進行干涉的能力”,即使中國單獨行動也“不會造成決定性的變化,實際上倒有可能遭受丟臉的失敗”⑥。據說華盛頓的一位官員同樣以辛辣的語言表達了此類看法:“我想中國人并不打算被剁成肉醬。”⑦
中情局強調中國糟糕的國內問題對其介入朝鮮的負面影響似乎反襯出美國在軍事等方面的優勢地位。而事實上,美國決策層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后不久就以一種盛氣凌人的姿態來看待中國與朝鮮戰爭有關的行為,打算一旦中國軍隊卷入朝鮮戰事,那么美國就對中國的軍事目標實施大規模的攻擊。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于7月1日制定的第73號文件,明確提出,美國將毫不猶豫地打擊在朝鮮戰場上有可能出現的來自中國的任何一支軍隊。⑧隨后在8月25日出臺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第73/4號文件進一步完善了對中國進行軍事報復的傲慢想法,提出萬一中國在朝鮮公開使用有組織的軍隊,那么,盡管美國不發動針對中國的全面戰爭,但是只要聯合國軍隊在朝鮮的軍事行動有可能取得勝利,就應當使那些行動繼續下去,并且使它們擴大為授權聯合國軍總司令在朝鮮以外的地域,采取適當的海空行動攻擊共產黨中國的軍事目標⑨。這兩份文件所包含的主要內容和一貫自大的麥克阿瑟的看法不謀而合。早在
①“WeeklySummary,15September1950,Soviet/CommunistActivity”,WoodrowJKuhns,ed,AssessingtheSovietThreat:TheEarlyColdWarYears,pp437~438
②CriticalSituationsintheFarEast,ORE58-50,12October1950,CIAResearchReportsChina,Reel-1-0407,SWZCIA0063,p7
③ThreatofFullChineseCommunistInterventioninKorea,12October1950,DDRS,文件號:CK3100409214,pp4~5;FRUS,1950,VolVII,pp933~934;CriticalSituationsintheFarEast,ORE58-50,12October1950,CIAResearchReportsChina,Reel-1-0407,SWZCIA0063,p4
④〔美〕約翰·斯帕尼爾著、錢宗起等譯:《杜魯門與麥克阿瑟的沖突和朝鮮戰爭》,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240~241頁。
⑤〔美〕約翰·斯帕尼爾著、錢宗起等譯:《杜魯門與麥克阿瑟的沖突和朝鮮戰爭》,第107頁。
⑥〔美〕克萊·布萊爾整理、廉怡之譯:《將軍百戰歸———布雷德利自傳》,第740頁。
⑦〔美〕約翰·斯帕尼爾著、錢宗起等譯:《杜魯門與麥克阿瑟的沖突和朝鮮戰爭》,第106頁。
⑧NSC73,July1,1950,DocumentsofNationalSecurityCouncil,1947-1977,Microfilm,ReelII,UniversityPressofAmerica,1980
⑨NSC73/4,August25,1950,FRUS,1950,VolI,pp375-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