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月22日,中國農歷新年正月初五,中國指揮家張弦在英國國家歌劇院指揮普西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放下指揮棒后,她握著劇中女主人公咪咪的手,向鼓掌的觀眾謝幕。
這是張弦首次在英國國家歌劇院擔任指揮。對這位33歲的中國指揮家來說,自2002年贏得紐約馬澤爾-維拉指揮大賽聯合一等獎,2005年獲任紐約愛樂樂團副指揮,及于2005于倫敦交響樂團簽約以來,觀眾的掌聲,評論家的稱贊,已是常事。
對西方樂壇而言,世界上正在出現一件不尋常之事。張弦等新一代中國年輕音樂家代表著西方古典音樂界一種新的音響。古典音樂雜志《留聲機》總編輯詹姆斯·伊文(James Inverne)認為,西方正面臨一次文化地震。他指出,繼鋼琴家郎朗和李云迪之后,指揮家張弦、鋼琴家陳薩、小提琴手黃蒙拉、小提琴手朱丹和吉他手楊雪霏等一大批中國音樂家,將在今后數年內塑造西方古典音樂發展的趨勢。
西方古典音樂也將影響中國
據估計,中國學習音樂的人數在1500萬至6000萬之間,專業音樂人達400萬,至于音樂愛好者的人數就更多了。
“中國對古典音樂的影響將是巨大的,”伊文說道。“中國和網上下載音樂是對音樂業的兩大沖擊,會對幾代人產生影響。”他認為,中國將從三個方面改變古典音樂:即聽誰的演奏,聽什么作品,以及觀眾的構成。
中國對古典音樂的影響這一議題,張弦認為要反過來看,要看一看古典音樂對中國的影響。談到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的前景,她表示數量固然相關,但古典音樂的精神境界更重要。
她覺得,在中國國內人們生活得很舒適,吃得非常好,可以說是山珍海味,每天還可以朋友在一起聊天。但張弦表示:“在日常生活以外,古典音樂可以給人一種美好的感受,而這是中國最需要的。”
中國原創作品不多
目前,中國音樂界以對西方古典大師的演繹而非創作為主。雖然在古典音樂會上,中國交響樂團和西方交響樂團演奏的中國曲目明顯增加,但那大多也是對中國傳統民樂的改編,原創很少。
張弦作為指揮,樂團上演什么作品基本由她來定。她在指揮西方的樂團時,總是會支持中國作曲家的作品,并鼓勵他們多寫。而她最喜歡的是作曲家陳怡和黃若的作品。但是,目前可以演奏的作品并不多。
問起張弦為什么總是在音樂會上推廣中國的音樂作品,她認為,這是責任,因為指揮最能推廣作品。一方面,所有的指揮幾乎都非常推崇本國的音樂。另一方面,中國的音樂更需要人們的支持。
鼓勵孩子們學音樂
張弦三四歲起學習鋼琴,六歲時,父母每周帶著她坐六小時火車,從丹東去沈陽學習音樂,每次要呆上兩天。父母忙的時時候,她就一個人去,家人在丹東送她上車,沈陽那頭找人接她。30年后,張弦進入國際指揮家之列。
如今,中國學習鋼琴的孩子人數多達3600萬。在這些孩子的背后,站著無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爸爸媽媽。對于那一片天下父母心,張弦有什么建議嗎?
她表示,學音樂是件很好的事兒,應該鼓勵支持孩子:“即使不都成為鋼琴家,學習音樂對他們的智力,品味和性格發展來說,都會有很大的好處。”
指揮家之路
張弦11歲時,就讀中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附中,主修鋼琴專業。但是,“我的鋼琴老師說我的手太小了,所以他不是很感興趣。”張弦說:“但他覺得我樂感很好,耳朵非常好,記憶力也非常好。他建議我學作曲或音樂學……可我不喜歡作曲……音樂學我也不是很喜歡。后來,陰差陽錯,認識了一個教指揮的老師……從來沒有想過要學指揮。”此后,張弦放棄鋼琴,改學指揮,師從中國指揮家鄭小瑛、吳靈芬和俞峰。
她在中央音樂學院獲得指揮碩士學位后,留校任教,并曾在中央歌劇院擔任指揮,并指揮國大型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和中國民族歌劇《白毛女》。
張弦原本沒想出國,只是因為當時有一位熱心的美國來音樂教授,極力勸她去美國進修,并幫她辦好了一切去讀指揮專業博士學位的手續。“好吧,好吧,那我就去一下吧。”
1998年,她赴美留學,在辛辛那提音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擔任助教。2002年,她參加在紐約首屆馬澤爾-維拉指揮大賽,獲一等獎。此后,世界著名的紐約愛樂樂團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Lorrin Maazel)把張弦收為弟子,在2002至2004年期間讓她做候補指揮,于2004年任命她為助理指揮,并于2005年升任她擔任副指揮。(編輯:王奕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