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在線:百年來,人們熟知了《玩偶之家》,易卜生的面目卻很模糊
1906年的3月20日,文壇巨擘易卜生在其祖國挪威悄然離世。同一年,中國現代戲劇的先驅“春柳社”在日本東京成立,話劇隨后登陸中國。
大師逝去已百年,今天,人們仍在以各自的方式懷念他。眼下,挪威正舉全國之力在全球舉辦“易卜生年”紀念活動。在中國,著名戲劇導演林兆華和他的戲劇工作室也將排演兩部話劇紀念前輩,《娜拉的兒女們》是其中之一。但林兆華強調,“《娜拉的兒女們》和大家熟知的《玩偶之家》及娜拉已經沒什么關系�!薄锻媾贾摇分校壤暮⒆觽冞很小,而在本劇中,他們已經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以自己的視角去回憶母親出走那天的情形。
之所以選擇這部戲,而非國人熟知的《玩偶之家》,林兆華說:“就是要讓觀眾認識到一個真實的易卜生和他的作品�!绷终兹A戲劇工作室的成員張輝說:“因為,今天的觀眾不可能在看到帶著假發套的演員宣揚反抗腐朽的家庭和社會時,還能產生和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觀眾一樣強烈的感受。”
通過《玩偶之家》,多數人知道的只是娜拉為追求自由和解放離家出走,“但是我們對娜拉出走之前的事情知道多少,對娜拉其他的性格特征又知道多少?娜拉更多的被當成一種符號而存在。而這部新劇,是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這種‘出走’�!睆堓x說。
盡管易卜生“來”到中國已經一百年,但其實,他的真正知音卻寥寥,更多的是誤讀。
上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懷著明顯的社會改良目的把易卜生帶到中國,魯迅曾說:“何以大家偏要選出易卜生來呢?……因為易卜生敢于攻擊社會,敢于攻擊多數。”易卜生在當時的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扮演的更多的是一個“革命的”、“政治的”社會批判者角色,這種含義遠遠超過了他本身戲劇家的意義。他的所謂“社會問題劇”在上世紀“五四”時期被當作社會改良和民主運動的利器與號角,為中國的文學革命做了開路先鋒。
1914年“春柳社”第一次在中國排演《玩偶之家》。此后,這部被視為向封建家庭開炮的話劇在當時頻頻上演。1935年,一位年僅19歲的小學教師扮演了娜拉,國民黨教育部以“有傷風化”為由下令不準任何學校聘請她任教,這就是后來中共建制后的第一位女導演、曾執導《霓虹燈下的哨兵》、《閃閃的紅星》、《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影片的王蘋。此類事情,固化了易卜生作為社會批判者在我們頭腦中的印象,由此便不難理解一個被刻板化了的易卜生為什么會在當代被大家逐漸淡忘�!按蠹抑琅畽嗟哪壤琅姓叩囊撞飞瑓s不知他在身后留下了浩如煙海的詩文,不知他還是一位畫家,為我們貢獻了136幅畫�!鼻迦A美術學院講師孫萌說。
如今的我們,已經無法用對錯評判歷史的選擇,畢竟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這種做法對于擴大易卜生在中國的影響確實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同時也不可否認地對作為藝術家的易卜生形象作了誤構。
盡管已有研究者認識到了還原易卜生原貌的重要性,但對于改變長久形成的認識來說仍然顯得力量薄弱�!巴瑫r,由于文化多元化和娛樂方式的多樣,話劇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街頭劇早已成為遙不可及的追憶。這都使得曾經一度改變過一些人命運的易卜生在今天變成一種模糊的痕跡�!敝袊缈圃罕睔W文學專家石琴娥說。
百年之前,易卜生曾說:“我的主要目的一向是描寫人,人們在一定社會環境和思想觀念支配下的情緒和他們的命運�!睂τ诋敃r不理解他劇作的人們,易卜生發出了充滿自信的回應“我是為未來的讀者和觀眾寫作”。
百年后的今天,希望作為“未來讀者”的我們,不會讓大師再失望。(來源:星島環球網 文/朱玉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