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納西歌王和崔健同臺
環球在線消息:2006年7月27日,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的第一批學生李懷秀獲得了第十二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的金獎。她所學習的那種山歌的唱法也有了自己的學名,叫做“原生態”。
為拯救多姿多彩而瀕臨失傳的云南少數民族藝術,1993年,作曲家田豐在昆明創辦了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
國家一級作曲家兼演奏家卞留念認為,“原生態”音樂是沒有被現代文明涉獵的、天然而未經雕琢的、來自于生活最源頭的那些從心里涌出的聲音。這是人類最原始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在“原生態”音樂中可以找到“最根的東西”。
傳習:銜接“斷層”的階梯
彝族姑娘李懷秀生長在云南石屏縣的一個小村莊。她小的時候,村里家家都很窮,全村只有一臺僅能收到中央一套節目的黑白電視機。愛唱歌的李懷秀看著同齡的孩子在電視上唱歌跳舞,心里羨慕不已。她做夢都盼望著自己有一天也能在電視上唱歌。
14歲那年,李懷秀得知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創辦的消息。雖然當時家里的4個姊妹都在上學,父母還是咬牙賣掉一頭牛,用換來的460元錢為她置辦行李來到昆明。天生的好嗓子使她當即被老師相中,從此一學就是七八年。
然而在石屏縣,像李懷秀這樣喜歡唱山歌的年輕人卻是鳳毛麟角。她說,2004年以前,我們這個年齡段唱“原生態”歌曲的已經很少了,“原生態”傳承出現了“斷層”,喜歡唱山歌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嬸嬸輩和大媽輩。年輕人喜歡流行的東西,農村唱卡拉OK的人越來越多。她說:“現在好了,好多年輕人看到我們經常代表自己的民族出國演出,經常上電視,也開始覺得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還是蠻有意義的。所以現在年輕人的觀念也在轉變。”
弟弟李懷福就是在姐姐的影響下放棄了外出打工的念頭,他告訴記者:“1996年姐姐去法國演出時,我還在讀小學,從那時起我就盼望將來能像姐姐那樣經常出去演出。我先向老藝人學習,2000年也去了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然后在2004年參加了比賽。”
參賽:“原生態”唱法被接納
李懷秀姐弟提到的2004年的比賽,就是中央電視臺“西部民歌電視大賽”。雖然姐弟倆獲得了對唱組金獎,但在同年舉辦的第十一屆CCTV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中,他們有別于“學院派”的唱法卻一度引起評委的爭論。
2006年,當他們再次參加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時,“原生態”作為一種唱法被正式納入比賽類別。正是2006年的第十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讓“原生態”唱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卞留念認為,青歌賽設立“原生態”這個比賽類別非常及時。他說:“面對各種各樣的高科技,人們對一切事情都要求速度,并忙于創造,很容易忽略祖輩留下的很多經典的代表民族魂的東西。”
“各少數民族得以流傳至今的‘原生態’音樂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積淀中的一朵奇葩,我們現在應該去關注、去重視,不能再晚了。”卞留念認為,一個民族也好,一個國家也好,如果沒有對自己的根的守望,那就太膚淺、太簡單了。
保護:“原生態”音樂呼喚規范化整理
第十一屆青歌賽結束后,李懷秀成了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歌舞團的正式簽約歌手,但大多數“原生態”歌手還在原來的環境中勞動和生活著。“他們唱著歌兒,種幾畝地,養幾頭牛,感覺很快樂。”卞留念說,他們覺得生活就應該是清淡的,所以他們的聲音才能反映出這種樸實無華的氣質。
“我在云南和貴州采風的時候,發現‘原生態’音樂都是祖輩自發地一代代傳下來的。”卞留念介紹說,他們不收學費,沒有商業目的,是血液里流淌的本能驅使他們教給下一代。侗族八九十歲的老人還在唱,3歲的孩子也在唱。這種景觀是震撼靈魂的。
談到“原生態”音樂的保護,卞留念不無擔憂:“‘原生態’風是刮過來了,人們也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但賞心悅目之后,需要對它的挖掘、整理和發展進行規范化的操作。比如,學美聲和民族的可以去音樂學院,學流行音樂的也有去處,可‘原生態’音樂誰來教?有沒有生存能力?”
為此,卞留念建議,“原生態”唱法也應該納入高等教育,形成規范化的教學鏈條。利用“原生態”資源打造產業鏈也好,將其作為文化遺產納入研究也好,這一系列工作應該是非常科學的,必須要有專門的隊伍來做。(來源:新華網 記者:卜曉明、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