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法國作曲家比其他任何國度的同行都更異乎尋常地強調色彩在音樂中的運用,仿佛在這些高盧人的頭腦中始終交織著萊茵河谷的盎然綠意和摩洛哥港口的落日余暉,然后不經意間就能幻化成厚薄不均的西方油彩與東方水墨,從格律森嚴、等級分明的樂譜線條中肆意地流淌、透視、涌動而出,強烈刺激推動著現實中那些他們曾經效仿請教良多的繪畫家們———后者為了職業榮譽而致力于不斷探索更夸張、更大膽巧妙的調色方法。
在眾多色彩音響家中,保羅·杜卡(PaulDukas,1865-1935)始終保持特立獨行的藝術家本色,游離在他所處那個時代的音樂主流的邊緣。他的作品中公之于眾者寥寥無幾,大概只有六七部之多,雖然畢生都不斷在創作,他卻拒絕發表自己在最后二十年期間所寫的任何作品。流傳至今有限的作品反映了他對于戲劇的興趣,如創作于1897年、取材歌德歌謠的著名交響詩《魔法師的學徒》就是作曲家對戲劇熱愛的一次流露。故事講述一個魔法師的學徒趁師傅不在家之際,擅自對掃把施以咒語,讓其自動打掃房間,然而掃把失去控制,不停地挑水,結果整個房間被淹沒,驚慌失措的學徒怎么也控制不了局面,直到魔法師歸來才化險為夷。杜卡展現了精湛、迷人的旋律發展和色彩絢麗的配器手法,掃把失去控制之后的癲狂混亂、可憐學徒對自己造成的必須負責的可怕局面而感到的巨大恐慌都被塑造成一個個鮮活的音樂形象———卡通片《Fantasia2000》的觀眾應該對此記憶猶新。
杜卡另一部重要作品《仙女》為同名芭蕾舞劇所作,雄渾中閃爍出一絲陰森的開場號角樂將古代波斯傳說的詭異神秘氣氛鋪展開來:國王伊斯坎德尋找永生花朵的冒險史詩,歷盡千辛萬苦后在世界的盡頭他終于尋找到了沉睡中的仙女,并從仙女那里偷取了一朵美麗的蓮花,那蓮花正是能夠讓人永生的花朵。仙女醒來后,向伊斯坎德跳起了舞蹈,后者被迷惑住,不知不覺中將花朵歸還給了仙女,接著仙女消失在空氣中,這時伊斯坎德發覺自己被一片黑暗籠罩,同時預感到自己的生命已接近盡頭。在這部姿色斑斕、如夢如幻的壯麗舞蹈詩篇中,杜卡也似乎如主人公那樣經歷了一次絕望的尋找,超越了東方神秘風景圖片、輝煌而火熱的幻想沖動以及人類情感欲望的極限———最后只剩下了作曲家余生的沉默。
□王嘉 上海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