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和友人談起北京生活的種種,一個讓新加坡人難以理解的情況是:很多中國人怎么沒年假?
中國人一年中長假機會只有三次:春節、五一、十一。在這三個被稱作“黃金周”的七天假期里,全國人民集中休假,集中出游,集中消費。從這種角度看,中國人的假期極少,而且假期制度非常僵硬。那么,中國人在黃金周以外哪來的機會出國旅游?有事需要處理時怎么辦?奧妙就在這里。沒年假制度,不等于沒有假期,平時有事,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的職工依然可以向領導或老板請假。很多事情都是請假理由——結婚、家里出了狀況、要搬家、外地親戚遇上紅事白事,甚至旅游考察都是請假理由。領導批或不批,取決于當時單位里人手松緊、機構福利情況,更取決于請假人和領導的關系等。
在新加坡,年假是上班族最熟悉的一種制度。只要不在單位人手最緊缺的時候,員工請年假無需理由,如遇上婚喪嫁娶,另有規定天數的婚假、慰問假等。一切清清楚楚,黑白分明。在限制天數內,你可自行安排,超出規定天數,你今年有再多外地親戚結婚也不能請假。
外國單位“有精確年假天數”和中國單位“好像沒年假實則有年假”的差別,反映的是兩種觀念的不同,制度治理和人情治理的不同。兩種制度或許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員工請假的空間,滿足了請假需要,但請假依據卻是不同的,一種基于員工的權利,另一種則是用人單位與員工間的人情關系。
按一般邏輯,如果人情是辦事的依據,那有權者的權力將被放得更大,而無權者的利益毫無保障可言。
這套制度的靈活和模糊,不僅使上級有更大空間,下級同樣有其想象余地——我能靠自己的活動能力,在這場模糊的賽局里找到空間,為自己謀取比他人更大利益,如果規則定死了,我的特殊機會也沒了。因此,中國職場及生活中,人與人的互動和討價還價更頻繁,更微妙。
最近全球熱衷世界杯,我看到一則漫畫:一名雇員想了半天,終于問老板說:“我鄉下表弟結婚,想請半個月假回鄉?”老板反問:“上屆世界杯你表弟不是剛結過嗎?怎么隔四年又結?”(摘自6月16日《聯合早報》,原題:中國沒年假,作者韓詠紅)(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