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在線消息: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21日載文《黃道吉年結婚忙》,現摘要如下:
孫立棟和劉蔚佳交往一年半了,突然聽說今年特別適合結婚,于是決定今年把事兒辦了。
24歲的劉女士是一位客戶服務經理,她說,“結婚選對日子會讓以后更加幸福快樂,因此非常重要。”
農歷狗年和雙立春掀起了中國人今年的結婚潮。新郎新娘都趕著借助這冥冥中的力量讓自己的婚姻更加幸福美滿。
今年的農歷新年始于1月底,春節過后的前三個月內,僅上海就有4.4萬對新人登記結婚,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周末或假日期間,這些準新郎、新娘們往往一大早5:30就來到結婚登記處門口,等著9點一開門就搶先辦手續。
今年的農歷年要長于往年,共有385天,還有年頭年尾兩次立春,意味著雙重的幸運,這可是結婚的大好良機。
農歷年的編制非常復雜,要經過很多調整使之與陽歷年大體保持一致。像這樣超長的年份很少見。按中國黃歷紀年算,今年是4703年。上一個有385天的雙立春年是1944年,也就是新中國成立前五年。中國人普遍認為,這種年份稀有而且珍貴,也意味著加倍的幸福美滿。
今年有兩個立春,而前后兩個農歷年卻整年都沒有立春這個節氣,人們通常把這種年份稱為“寡婦年”,認為此時結婚的少婦會早早失去丈夫。這就讓今年的結婚氣氛更加緊迫、更加濃厚了。去年,上海市登記結婚的人數銳減20%。
推波助瀾的還有生肖。中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的屬相,也就是出生那一年的生肖,決定了一個人的個性和一生的命運。今年是狗年,傳統的“宜婚”年。明年恰好就是豬年,最適合生孩子。
這些因素構成了一個全新景象:本來可以在三年內擇機成婚的青年男女們全都擠到一年來了,明年估計就是個新生嬰兒年。尼爾森媒體研究就說,已經觀察到中國的電視、雜志和報紙上出現了大量的紙尿褲和嬰兒食品的廣告。
“我還從沒見過這樣,”長期從事婚禮承辦業務的徐紅柳說。今年她已經籌辦了100多起婚禮。從司儀到攝像師,“哪里的人手都不夠”,玫瑰和百合的價格甚至都上漲了30%。
社會學家認為,今年的結婚熱是中華傳統文化復興的表現之一。而中國經濟邁向自由的市場經濟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也推動了民族文化的重新興起。上海社科院社會學家徐安琪說,人們覺得身心得到釋放,想得到超自然力量的祝福和保佑,過上幸福生活。
上個月,劉女士和孫先生在上海的一家酒店舉辦了結婚典禮,宴請了數百名親朋好友。在司儀主持的簡短儀式上,新人從定婚禮開始,新郎單膝下跪求婚,然后雙方宣讀結婚誓言,交換結婚戒指。孫先生的老板致了簡短的祝酒辭,歡樂的樂聲響起──“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今年當然是個好年頭,不但是狗年,還有兩個立春,”孫先生說,“再說還能生個豬寶寶”──2007年恰好是豬年。劉女士接著說,豬仔胖乎乎的,能過上好日子。“我的屬豬的朋友們都過得不錯。”
旁邊坐著25歲的Rei Wang和新婚妻子Eva Chu,他們五一剛剛結婚。“我想再等幾年,”Rei Wang說,但是“雙方父母都催我們今年就結婚。”
劉蔚佳的姨媽翁秀珍卻不太理解這股熱潮。她今年64歲,從部隊的職位上退休,自己1962年結婚的時候從沒考慮過什么良辰吉日。
“部隊批準以后,我們就搬到”部隊醫院的臨時宿舍,“過去大家不怎么考慮選日子,現在也都過得挺好。”
很多年輕人可不想這么隨意。唐亦歡和程婷本來準備去年結婚,買了房子,也裝修了,選好了結婚戒指,也請了攝像師,卻突然發現去年是個“寡婦年”。一切戛然而止。
婚禮一直推遲到今年三月才舉行。這段時間小兩口一直和陳女士的父母住在一起,用唐先生的話說,是為了“保持新鮮感”。“如果去年結婚就糟了。”
唐先生說,婚禮推遲對了。結婚后不久,他就在一家公關公司謀到了一份新工作,薪水更高,客戶都是大型跨國企業。
唐先生的經歷給那些惦念兒女終身大事的父母們以啟迪。“我想讓兒子今年結婚”,張永芳說到。今年2月份開始,她也加入了人民公園的父母相親大軍。
不過,她說自己也很擔心。現在已經6月了,她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她把兒子的照片拿出來,一位27歲的小伙子。“時間不多了”,她說“明年不適合結婚,那就得等到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