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
20年進入社會主義
本刊特約撰稿 余東
如今的玻利維亞人,對“社會主義”這個詞匯不再感到陌生。
因為他們的總統埃沃·莫拉萊斯自2006年1月22日就任以來,一直在帶領他們朝這個方向努力。莫拉萊斯在就職那天,鏗鏘有力地宣誓:“要在玻利維亞建設循序漸進式的‘印第安社會主義’。”
窮人的總統
莫拉萊斯說過,在玻利維亞建設“印第安社會主義”,第一步是消除貧困。全國64%的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37%是赤貧;全國只有35%的人享有醫療服務,每千人擁有床位僅為1.3張、醫生僅1.5名;玻利維亞是拉美文盲率最高的國家之一,2001年,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為12.93%。這就是莫拉萊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
莫拉萊斯對“貧窮”二字并不陌生。1959年,他出生于奧盧羅省一個赤貧的印第安人家庭。當地長年干旱,土地貧瘠,多數鄉民只能靠當礦工謀生。少時的莫拉萊斯有時不得不靠吃香蕉皮和橘子皮充饑。中學輟學后,他也曾到山里挖礦。
20世紀80年代早期,由于遭遇大旱,莫拉萊斯全家被迫遷到種植古柯(可卡因原料)的地區。這次遷徙改變了莫拉萊斯的人生軌跡——長大成人后,他憑借天生的領導才能,逐漸成為古柯農的領袖,并由此走上了從政之路。1995年,莫拉萊斯創立“爭取社會主義運動”黨,1997年當選玻利維亞眾議員。
對玻利維亞老百姓來說,莫拉萊斯是一個“渾身散發著平民味的魅力領袖”。2005年,玻利維亞舉行大選。在所有參選人中,莫拉萊斯是最耀眼的“風景線”:他拉票時所用的交通工具是一輛拖拉機,后面跟著支持者的車隊;家鄉的礦工們用很樸素的方式歡迎他——所用“禮炮”不是爆竹,而是炸藥;他曾向3000多名印第安人發表富有戰斗性的演講——“我們有決心奪取對能源的控制權,掌握我們的生活。我們將埋葬美帝國主義!團結起來的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坐上總統寶座后,莫拉萊斯依然保持著“窮人”風格。貴為總統并沒有改變他的“艱難”生活:他住在一個普通的三層舊居民樓里,樓內擠著十幾戶人家;門外沒有警衛;家中的客廳也是總統宴會廳,布置得相當簡單——客廳中央是一張長條桌,上面鋪著簡易臺布,桌上沒有任何飲料,連水杯都沒有,只插著一面巴掌大的旗幟;桌子兩側放著兩排大小不同、顏色各異的椅子,顯然是拼湊起來的;即使在接待外賓時,也沒有服務人員;廚房破舊不堪,空蕩蕩的,沒有太多東西。莫拉萊斯確實不富裕——他上任后的第一項決定,就是把自己的工資降了一半,月薪只剩下1875美元。
莫拉萊斯的理想國
與莫拉萊斯相熟的人知道,他的皮質鑰匙鏈上印有南美著名革命者切·格瓦拉的頭像。不少西方記者試圖由此解讀莫拉萊斯心中的“社會主義”藍圖。
那么,莫拉萊斯的“印第安社會主義”到底是什么樣的?拉美問題專家認為,這要從他一手組建和領導的“爭取社會主義運動”黨的性質和行動去解讀。
在莫拉萊斯眼中,“爭取社會主義運動”黨“不是由政治理論家或者知識分子創造的,解決人民問題的農民代表大會才是其締造者”。它不是一個列寧主義、布爾什維克式的黨,沒有明確的爭取社會主義和反對資本主義的目標與綱領。
“爭取社會主義運動”黨還認為,現在必須為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民主的玻利維亞而努力,然后在20年的時間里逐漸進入社會主義,最后在50到100年的時間里實現無產階級專政。
莫拉萊斯曾公開表示,毛澤東和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都對他有重大影響。德國《明鏡》周刊的記者問過他:“你非常仰慕卡斯特羅,稱他為‘拉丁美洲所有革命者的祖父’。從他身上,你學到了什么?”莫拉萊斯說:“最重要的是,理想與信念。另外,我過去讀過許多毛澤東的著作,非常熟悉毛澤東提出的理論。目前,‘爭取社會主義運動’已是國會中的第二大黨團,玻利維亞的左派運動會越來越壯大。”
打貪官一石二鳥
許多采訪過莫拉萊斯的記者發現,只要一提起玻利維亞百姓,莫拉萊斯的眼神就會顯得十分傷感。
一次,在接受德國記者采訪時,莫拉萊斯說,在之前的玻利維亞,一頭奶牛“比一個人的境況好得多,因為它能得到25公頃的土地,而一個人卻一無所有”,因此,“我們正在探索建立在互惠與團結基礎之上的社會主義。”他承認,建設“印第安社會主義”任重道遠——“在新玻利維亞,沒有人會受到壓迫或遭到排斥。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現在,玻利維亞的兒童死亡率依然很高。在鄉村,幾乎有一半的孩子沒有辦法活到周歲生日。”
玻利維亞的窮人們注意到,他們的總統已經開始實踐自己的“印第安社會主義”理想。就任總統短短數月后,莫拉萊斯就宣布:“三位前總統未經國會授權,就與多家跨國石油公司簽署開采合同,此舉屬非法;在石油出口方面,縱容外國公司盜取本國天然資源,涉案簽約金額達30多億美元。”3名曾經輝煌一時的前總統由此可能面臨數十年的牢獄生活,涉案的外國公司也沒能逃過法律的制裁。外界分析認為,莫拉萊斯此舉從表面上看是反貪行動,實際上卻是“一石二鳥”之策——不僅懲治了貪官,也有助于他實現資源國有化等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