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女兵道歉


被俘士兵用餐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5名英軍士兵被扣引發伊朗和英國之間的外交爭端日益升級,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3月29日首次出面介入。英國宣布除了解救士兵活動外,與伊朗中斷一切官方往來,但并不希望對抗。伊朗電視臺則播放了被扣英軍的畫面,其中一名英國女兵承認侵入伊朗水域,并表示道歉。
·英國女兵書面道歉
據英國媒體報道,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9日在利雅得會見了穆塔基。潘基文的發言人透露,潘基文與穆塔基討論了一系列問題,其中包括被扣英軍士兵。
此前一天,伊朗電視臺3月28日播放了英國女兵費伊·特尼與其他幾名士兵一起用餐的鏡頭。在隨后的接受伊朗電視臺采訪時,特尼頭戴黑色頭巾,一邊吸煙一邊說:“我是費伊·特尼,來自英格蘭。我已經在海軍服役9年,于3月23日星期五被俘,我們顯然侵入了他們的水域。我受到了良好的待遇,他們都很和氣,向我們解釋了抓捕原因,沒有傷害我們,他們非常慈善。”
伊朗電視臺當天還公布了特尼給家人的信件。特尼在信中說:“我希望你們知道我非常安全和健康,我受到了良好的照顧。這里的人友好、熱情、富于同情心,我已經為進入他們的水域而向伊朗人民寫信道歉。”
特尼表示,伊朗方面提供了一日三餐,飲水不斷。她還在信中拜托父母照顧她3歲的女兒莫利。伊朗外交部官員向英國駐德黑蘭大使亞當斯轉交了這封家書。
·英國凍結與伊朗官方往來
對此,英國外交大臣貝克特發表聲明說:“我對這些電視畫面和任何向我方人員施壓的跡象非常關注,他們(被抓時)是依據國際法進行常規行動……這樣利用私人信件只能加重家人的悲痛,我對此非常失望。”
此前貝克特已經在英國議會宣布,除了解救被抓士兵的行動外,英國將凍結與伊朗的一切官方往來,直至士兵獲釋。不過,除了體育和文化關系外,英國鮮與伊朗有官方來往。英國伊朗商會主席拉蒙特表示,這并非斷絕與伊朗的外交關系。
伊朗外交部官員對此表示:“由于英國政府采取不友好舉動,游說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將伊朗核問題提交安理會,伊朗與英國的關系早就停滯了。自那時起我們關系就冷淡了,貝克特女士的議會發言并無新意。”
·英國求助安理會
英國首相布萊爾當天也在議會表示,伊朗無理扣押英國軍人是錯誤的、非法的,完全不可接受。他說:“我們曾希望看到他們立即獲釋,但這沒有發生,現在必須加強外交和國際壓力,以確保伊朗政府明白其在這一問題上完全孤立。”
于是,英國政府把官司打到聯合國,敦促安理會在3月29日通過聲明,譴責伊朗扣押英國士兵,要求伊朗立即放人。
布萊爾還與美國總統布什緊急舉行視頻會議,討論了解救英國被扣士兵問題。白宮副新聞發言人達娜·佩里諾表示:“總統完全支持托尼·布萊爾和我們的盟友英國。”
據最新消息,聯合國安理會15個理事國29日就英國起草的聲明草案進行3個多小時的閉門磋商后發表聲明,對伊朗扣留英國水兵事件表示“嚴重關切”,并呼吁伊朗政府根據相關國際法允許英國領事探望被扣人員。
·伊朗要求英國認錯遭拒
正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出席阿拉伯峰會的伊朗外長穆塔基28日晚上則對英國媒體表示,倫敦方面必須承認其士兵進入了伊朗水域,如果英國表明是進入伊朗水域是一個錯誤,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
這是伊朗第一次公開暗示一種解決危機的方法,但英國外交部一名官員29日在倫敦說,英國不會承認這一點,因為伊朗拘押英國士兵完全是錯誤的、非法的和不可接受的。
英國國防部28日宣稱全球定位數據顯示,英國士兵當時位于伊拉克水域1.7海里(約合3公里)之內,穆塔基反駁說,從英軍船只上獲取的全球定位數據顯示,他們當時位于伊朗水域。
·否認即將釋放女兵
穆塔基還否認將在一兩天內釋放女兵特尼。當天早些時候,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媒體報道說,穆塔基28日聲稱“今天或者明天,那位女士將被釋放”。對此,穆塔基表示,這些報道不正確,也許在引用他的話時有誤。
伊朗2004年也曾經在同一水域扣留了8名英軍士兵,在他們道歉后釋放,總共只關押了3天,而目前這一危機已近一周。
·英國不希望與伊朗對抗
布萊爾的發言人3月29日說,英國不會就15名被扣士兵問題與伊朗進行對抗。他對記者說:“我們希望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希望因此對抗,我們希望盡快解決。”
那么,這場沸沸揚揚的英軍士兵被扣事件將如何解決呢?英國為什么不動用武力解決呢?其實,武力解救聽起來非常英勇,卻風險極大。
1976年,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將一架法航航班劫持至烏干達南部的恩德培市,將大約100名以色列乘客扣為人質,要求以色列釋放巴勒斯坦囚犯。以色列派出突擊隊,發動跨國武力大營救,但付出了50人的生命代價,其中包括45名烏干達士兵和一名以色列指揮官。
2006年夏,以色列動用武力,猛攻黎巴嫩真主黨武裝,企圖營救兩名被俘士兵,結果導致1000多名黎巴嫩人死亡、160名以色列人喪生,但兩名以軍士兵至今仍在真主黨手中,以軍高官卻因戰事不利被迫辭職,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的威望也大打折扣。
軍事行動風險如此之大,外交活動就成為解救人質的優先選擇。為了避免公開示弱,人質國政府往往求助其他國家從中斡旋。
以1979年的美國駐德黑蘭使館人質危機為例,當年伊朗學生占領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扣留90名人質,其中52人被關押了444天。在武力解決未果后,美國拜托阿爾及利亞居間調停,當時的卡特總統還不得不做出妥協,承諾避免干涉伊朗內政。即使如此,伊朗也一直等到1981年1月20日里根宣誓就職后才將人質釋放。
美國媒體認為,在人質問題上,人質國政府往往一面向公眾表現堅定,一面暗中與對方妥協,以解決危機。在扣押了15名英國士兵后,伊朗手中擁有更多的牌,有望迫使英國妥協。
目前,北約中的唯一一個穆斯林國家土耳其正在伊朗與英國之間充當和事佬。此時人質國政府應當盡快與對方達成協議,避免人質問題參雜到其它問題當中,導致局勢復雜化。
例如,1960年,前蘇聯擊落一架美國間諜機,飛行員被俘。兩周之后,巴黎會議召開。由于艾森豪威爾總統拒絕道歉,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憤然離席。前蘇聯隨后宣判美國飛行員10年監禁。一年多之后,美國才用一名前蘇聯間諜交換了這名飛行員。目前,英國顯然希望避免將被扣士兵與美國在伊拉克逮捕的伊朗官員牽涉到一起。
但是,伊朗政府要求英國承認侵入伊朗水域,不僅將確認伊朗對該水域的主權要求,而且將迫使外國軍隊遠離伊朗邊境。(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