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封鎖曼谷”行動進入第8天。泰國看守政府總理英拉通過軍方及商界向反對派領導人素貼傳遞信息,稱自己已經做好下臺準備,并同意將原定2月2日舉行的大選延后。她同時要求確保自己及家人的安全。1月21日,泰國看守內閣宣布從22日起在曼谷及其周邊地區實施緊急狀態法,同時稱不會動用武力。
這一波政治亂局,始于總理英拉為前總理他信回國鋪路而推動的特赦法案。去年8月,此特赦法案在國會下議院一讀通過,但當時并未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因為法案要正式生效,需要在下議院三讀通過,然后提交上議院表決,最終交由國王簽署生效。但在去年11月1日凌晨4時,當人們還在熟睡之中的時候,下議院以310票贊成、0票反對、4票棄權的結果,迅速通過了對該特赦法案的審議。這引起了反對黨及其支持群眾的極度不安。反對黨隨即舉行大規模集會,要求英拉下臺、解散國會、修改憲法、改革現行選舉制度,然后重新舉行大選。在巨大壓力之下,總理英拉于去年12月9日宣布解散國會,英拉本人擔任看守總理,并決定于今年2月2日重新舉行大選,然后進行改革。但反對黨并不買賬,雙方在改革和大選的先后順序問題上爭執不下。
反對黨民主黨的做法,似乎并不民主。若真的按照民主程序,反對黨應該通過自下而上的議會選舉,在取得民眾支持后登上執政舞臺。但民主黨主張先行改革然后再舉行大選的做法,實在是出于無奈。
泰國近70%的人口是中下層民眾,而民主黨主要代表中產階級、軍人集團、官僚集團、傳統產業集團等中上層群體的利益,這部分人約占泰國人口的30%。所以,分析人士認為,民主黨要在全國人口一人一票的選舉中獲勝很難。執政的為泰黨則繼承了他信的執政思路,代表的是泰國近70%中下層群眾的利益,在醫療、生活生產補貼、教育、稅收等領域制定了符合中下層群眾利益的政策。自然,如果通過選舉,為泰黨應該能夠順利獲得執政地位。
在泰國現行的政治體制及選舉制度下,民主黨取得大選勝利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他們只能在現行制度外另辟蹊徑,試圖通過“政變”的方式來獲得政權。
泰國政局持續動蕩,始終走不出“街頭政治”、“廣場革命”的怪圈,根本原因就在于,在泰國現行的政治體制下,社會中上層群體難以通過正常途徑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社會利益沒有實現平均分配。健全的民主制度,應該不是單純的“群眾說了算”,除了一人一票的普遍選舉外,健全的民主制度還要考慮到其他少數群體的利益和需求,讓少數人的利益有通暢的表達渠道,做到利益均沾,否則民主就會跌入“民粹”陷阱,民主就變成了多數人對少數人的“專政”。
20世紀60年代,泰國處在軍政府的控制下,由于社會穩定、政策得當,經過30年的發展,泰國成為東南亞國家中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但這個階段的發展,是以犧牲廣大中下層群眾的利益為代價的,國家富強了,但貧富差距越拉越大,中下層民眾享受不到社會發展帶來的實際利益。
1997年金融危機橫掃東南亞,泰國經濟受到沉重打擊,政府不得不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在此歷史機遇下,他信提出的政治主張滿足了時代需求,開啟了泰國歷史上的“他信時代”。中下層群眾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原來軍政府統治時期的中產階級、軍人集團、官僚集團、傳統產業集團利益受到侵害,并且沒有正常的途徑表達其利益訴求,泰國的政局陷入動蕩。
在這樣的歷史與現實背景下,無論泰國大選能不能在2月2日如期舉行,如果不能對現有的選舉、政治制度進行改革,不能將普遍選舉和“利益均沾”結合起來,從而真正建立全面的民主制度,泰國仍將難以走出目前的政治亂局,難以實現社會長久和平穩定。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