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泰國學術界的看法并不統一。也有學者指出,素貼投身反政府活動后,不斷對政府拋出新的要求,從撤銷特赦法案,到推翻“他信體制”,從組建“人民議會”,再到如今的“先改革后大選”,其根本原因在于,素貼并不是泰國傳統意義上的集會領導,他如今依附的是一個由各派反政府勢力組成的同盟,伙伴關系比較松散,基礎并不牢固。素貼不停變換集會訴求,其實是為了迎合同盟內部不斷變化的情緒,使伙伴關系得以維持。
大選前途未卜
泰國政局動蕩從2013年11月初延續至今并愈演愈烈,政府屢次號召反對派參與對話協商,均未得到響應;反政府方要求英拉下臺,先改革后大選,但英拉堅持改革必須在大選之后由新國會和新內閣付諸實施;與此同時,軍方數次重申中立立場,但關于軍事政變的謠言甚囂塵上。社會各界紛紛探討解決方案,但眼下這場僵局短期內很難找到出路。
隨著2月2日大選日益逼近,對立雙方的矛盾也愈發尖銳。選舉委員會日前提議英拉將大選推遲至5月4日,稱當前局勢將造成當選議員的人數不足以組建新的下議院,大選“注定會失敗”。
泰國下議院共有500個席位,按照憲法規定,當選議員人數必須達到95%即475人,才能組建新的下議院。但南部多省28個選區的候選人登記工作因反政府示威者的不斷干擾而未能順利完成,雖然包括為泰黨在內的一些政黨已經提請最高行政法院認可它們的參選權,但該問題至今仍未找到解決方案。
政府15日舉行研討會,與各政黨、各界機構代表商討是否推遲大選。但民主黨及“人民民主改革委員會”未派代表參加,選舉委員會的5名委員也未出席會議,僅派出一名秘書長與會。
英拉在研討會后表示2月2日大選將如期舉行。選委會已向英拉發出申請,舉行只有選委會和政府參加的雙邊會議,探討大選延期問題。反政府領導人素貼表示,單單推遲大選是毫無意義的,他聲稱“封鎖曼谷”行動將繼續,直到看守政府下臺、推遲大選、全面改革的訴求得到滿足。
此外,泰國憲法法院日前裁定一項旨在允許政府不經國會事先批準便可簽訂國際條約的憲法修正案草案違憲,該裁決可能使看守政府陷入被彈劾的處境,并給2月2日的大選帶來更多變數。
根據違憲裁決,國家反貪委員會有權對提出該草案的政府展開調查,如果在調查中發現政府有任何不當行為,政府按法律規定必須停止工作,相關責任人可能面臨彈劾及5年內不得從政的禁令。如果此種情形發生,即便看守總理英拉及其他35位內閣成員在2月2日大選中重回國會,他們也無法再擔任任何政府職位。提請憲法法院對草案進行裁定的前民主黨議員威拉已經宣布,他將收集2萬選民的簽名,通過反貪委員會對投票通過該草案的國會議員發起彈劾。
泰國法政大學政治學者蓬猜認為,當前的“封城”行動可能會持續一周,此后事態會稍微平息一段時間,新一輪的大規模示威將在大選前卷土重來。如今軍事政變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如果“封城”中出現流血傷亡,軍方也許會選擇介入。
蓬猜相信,2月2日大選最終會舉行,但其間沖突不斷。而且此次大選不可能選出組建下議院至少需要的475名議員,所以重新大選不可避免。但新的大選又會引發新的抵制浪潮,然后只能再次組織大選。泰國政治已經陷入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