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前總理阿里埃爾·沙龍的醫生2日說,沙龍的病情持續惡化,生命垂危。沙龍作為一名個性十足、富有爭議的政治人物,一生跌宕起伏,功過交加。有人稱他是“戰鷹”、“以色列之王”,也有人稱他為“屠夫”、“推土機”。在支持者眼中,他是以色列的保護神;在反對者眼中,他是屠殺阿拉伯人的元兇。如今,他的生命指針可能要停止了。
戰鷹
“大棒小子”自幼好斗團體
沙龍1928年2月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維夫附近沙龍山谷馬拉勒村的一個猶太農民家庭,沙龍家原姓施恩內曼,后來才改以家庭所在地的沙龍山谷為姓氏。沙龍的父母都是狂熱的猶太復國主義者。1922年,他們從前蘇聯移民到以色列。他的父親脾氣暴躁,非常專制,習慣用拳頭解決問題,他在沙龍6歲時就交給他一根大棒去看管自家的果園。胖墩墩的沙龍經常掄著一根大棒虎虎生風,誰敢來侵犯,他就毫不留情地揍誰一頓。當地的阿拉伯少年都對他十分發怵,并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大棒小子”。
1942年,年僅14歲的沙龍加入了猶太青年準軍事組織“加德納”。在特拉維夫高中求學期間,沙龍主修了農業、政治和軍事等科目,就在這一時期,他成為猶太人地下武裝組織“哈加納”的成員之一。1945年,沙龍作為未來猶太軍隊軍官的培育對象,開始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1947年,沙龍成為“哈加納”組織的教導員,負責猶太定居點和集體農莊的安全保衛工作。
參加多次戰爭
屢屢立下戰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不到24小時,由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國家組成的阿拉伯聯軍就向以色列國發動了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開戰之初,沙龍即被提升為以色列國防軍“亞歷山德羅尼旅”的排級指揮官。在戰爭中,沙龍顯示出了其過人的軍事才能。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即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沙龍指揮以軍傘兵部隊攻占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米拉通道,為以軍最終占領西奈半島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由于他在戰爭期間屢次違反軍令,使得以軍領導層對他大為反感,以至于連續好幾年他都無法升遷。
1962年,沙龍終于升遷,被授予陸軍準將軍銜,同時被任命為一個裝甲旅的旅長。1964年,沙龍升任以色列國防軍北部軍區參謀長。1966年,沙龍被任命為以色列國防軍作訓部隊司令。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日戰爭)爆發,沙龍指揮以軍再次奪回西奈半島上米拉通道的控制權,并乘勝攻占了蘇伊士運河走廊。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即贖罪日戰爭)爆發后,沙龍在西奈半島前線指揮以軍作戰。在這次戰爭中,沙龍指揮2.7萬名以軍士兵跨過蘇伊士運河攻入了埃及境內,遏止了以軍被動挨打的局面,一舉扭轉了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