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向非洲提供了不同數量的援助,這些援助涉及的領域包括: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教育、技術和人力資源培訓、農業發展、債務減免、人道主義援助等多領域。中國對非援助總體效果明顯,贏得了非洲國家的積極評價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經過50多年的實踐,中國對非援助在側重領域、援助方式、管理體系和援助內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南南合作基礎上互利共贏的中國援外援非模式逐步顯現。
中非合作論壇建立以來,中國對非援助快速發展,其特點:一是援非實踐由側重“硬”領域向“軟”、“硬”領域全面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中國對非援助多集中于經濟生產和國計民生等重大領域,以硬件設施為主。這一時期的對非援助產生大量成果,涉及農業、工業、社會和經濟基礎設施、醫療衛生和教育等多領域。經過90年代的調整及自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中國對非援助明顯加大了對非洲教育和人力資源培訓、技術轉讓和人道主義等“軟”領域的援助。2012年7月中國政府推出的促進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五個領域的具體措施中,提出實施“非洲人才計劃”等,“軟”措施力度之大,超過以往。
二是逐步形成自己的援助模式和特點。以1983年初中國提出“平等互利、講求實效、形式多樣、共同發展”四項原則為標志,中國逐步對援外方式進行改革,其方向重在實現形式多樣、互利互惠、共同發展;其方式是將援助與貿易、投資相結合,將對非援助作為南南合作的組成部分。對非洲而言,中國援助的目標重在推動非洲發展;對中國而言,在實施援助項目的同時,可以帶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并帶動中國對非洲的出口和中非貿易雙邊的發展。
三是對非援助力度逐步加大。2009年11月溫家寶總理在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時提到:到2009年9月,中國對非洲的援助是760億元人民幣。截至2012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的零關稅待遇和減免債務等措施逐步加強,中國對非提供的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給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注入巨大動力,對推動非洲經濟、社會發展和實現一體化意義重大。此外,中國對非洲實現“千年目標”也給予積極支持。
雖然中國援非數量有限,但由于實施方式快捷、沒有附加條件且效果直接,受到非洲國家的廣泛肯定和歡迎。概括講,中國援外援非模式的要義是:原則上追求平等互利、重信守諾;性質上定位南南合作、互相幫助;方式上講究簡單直接、不附加政治條件;實踐中力求援助與貿易、投資相結合,相輔相成、共同推進。從效果看,中國援助在推動非洲發展、承擔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應盡義務的同時,也有利于中國的發展,對于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具有直接意義。中國在真誠幫助非洲的同時,也在營造有利自身發展的經濟和國際環境。
(來源:光明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張永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