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家搬遷是水上生活的重要部分。長期住在湖中的人家,以船屋的形式慢慢向湖邊靠攏,選定了空地,還可能需要青壯年先斬除茂密的雜草;住在小小的高腳屋的,把固定的裝置一拆,只要4個人抬著房子的4個腳就可以走了。高腳屋的形式,一來為了搬遷方便,一來也是為了防范各種蛇類的侵擾。
就這樣,柬埔寨人以最順應自然的方式,靠水吃水,人與自然共存。從一千年前輝煌的吳哥王朝,走到結束30年內戰,政局剛剛穩定的今天,最樸素的柬埔寨人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生存的方式。距離洞里薩湖水上人家20公里,就是世界著名神跡吳哥窟。歷史的遺跡讓今天的人們去吳哥皇宮的石刻上揣摩一千年前的柬埔寨人的生活,或者感嘆一個王朝的神秘興衰,或者朝圣不朽的千年信仰……卻很容易忽略,一千年前的原生態,今天仍然活生生地,跟著洞里薩湖的呼吸而起落不息。

一個準備用于建碼頭的土堆上,一群自由玩耍的小孩子。
當然,也有這樣的歷史供人緬懷。1296年,元朝的使節周達官所寫的《真臘風物志》,記載有“樹上捕魚,水中捉象”的生活場景。樹上捕魚,當旱季來臨,湖水漸退時,魚常被卡在樹叢枝椏間留下來;水中捉象,則利用湖水暴漲時,原本在林間活動的象群走避不及,無暇顧及小象,而將落單的小象捉住。這種場景今天當然不復存在。

洞里薩湖邊,兩個青壯年正在斬除湖邊的水生植物。
對于群居的水上人家們,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課題,不是他們所要思慮的。因為吳哥窟,洞里薩湖旅游業也得以迅速發展,以前用來捕魚,用來代步的交通工具——船,現在實現了功能性的轉變。雨季的時候,穿梭于洞里薩湖的小船都被安上發動機,像急于覓食的魚群,圍繞在游船的周圍,賣些零食飲料。現代教育也慢慢地開展起來,柬埔寨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發達國家,像日本資助建立的學校,同樣漂浮在水上,隨時滿足遷移的需要。孩子們上學放學,當然也是必須依賴船作為交通工具。

日資贊助的學校和剛剛放學的柬埔寨學生。
(來源:羊城晚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