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在莫斯科,成為一名“中產階級”是很多人的夢想,然而,要實現這樣的夢想,付出的代價卻可能很高:拼命工作一輩子、省吃儉用還貸款。
兩個中產階級的“模擬圖”
在莫斯科這樣一個平均月工資已超過1000美元的城市里,有輛1萬美元左右的車,買套50平方米的房子,在郊外有個別墅(其實不過是個小木屋而已),再養1個孩子,這就是大多數莫斯科人心目中的中產階級生活。然而,莫斯科蕓蕓眾生中,只有1%的幸運兒能在這座“全球物價第一”的城市里實現這一聽起來還不算奢侈的夢想。
近日,俄羅斯《獨立報》發表的一篇文章為莫斯科本地人和外地人勾勒了兩幅典型的中產階級奮斗路線圖。雖然文中人物是虛擬的,但奮斗的艱辛卻是真實的。
《獨立報》首先模擬了一個23歲剛畢業的莫斯科本地大學生。他剛開始的月薪是300美元,與父母同住無需租房。25歲時,他開始成家生子,并買了第一輛汽車,這時他每月能掙1000美元。33歲時,他將辛苦積攢的3萬美元作為首付,貸款買了套面積50平方米、價值20萬美元的住房。此后他必須毫不懈怠地工作,花20年的工夫將房貸還清。期間,購置新車、車庫和郊外別墅都是令他撓頭的開銷。53歲那年,他追求了30年的中產階級夢終于成真。欣喜之余,他還要慶幸全家多年來一直平平安安,沒有節外生枝要花錢的煩心事。
在《獨立報》的文章里,外地人想在莫斯科成為中產階級就更不容易了。一個23歲的外地大學生參加工作的起薪也是300美元。幾年后,他來到莫斯科打拼,收入漲了不少,但由于有了家庭和孩子,花費也大量增加。在攢錢交了首付、貸款買了套20萬美元的房子后,他不得不和心愛的汽車說再見,因為拖家帶口再加上還貸,他實在沒有多余的錢養車。15-20年后,他終于還清了貸款,兜里的錢也夠買輛車了。可已過55歲的他,還要為車庫和別墅繼續奮斗。
“中產階級”很不容易
在西方的大多數國家,他們確定中產階級的主要依據是家產:比如不動產、高等教育水平、一輛乃至多輛轎車等。被稱作中產階級的人們,生活富足,不愁吃喝花費,生活絕對有保障。而俄羅斯的中產階級比起西方“同類”來,就有了不小的差距。一位俄羅斯作家曾經說過:“俄羅斯中產階級追求的目標不是富足的物質生活,更不是想當億萬富翁。而是擁有正常的生活:有房子、有汽車、有穩定的飲食保證。”
40歲的莫斯科人塔季揚娜是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婦女,已婚,受過良好教育,工資不菲,有房,有車,有別墅。每年兩次到國外度假,喜歡去餐廳和健身俱樂部,她會花掉一多半的錢用于購物和娛樂。她說:“我要盡一切努力保住這個位置,我是經歷了多么大的艱難才獲得了這一切啊。”為了保證自己的地位,俄羅斯的中產階級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他們需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否則就得面臨失業危險。另外,中產階級中的多數人是在辦公室里工作,精神高度緊張,情緒容易焦慮,運動也很少。醫生認為,胃炎、胃潰瘍、血壓不穩、心動過速和頭暈是最典型的中產階級病。
社會穩定需要中產階級
俄羅斯的中產階級最早產生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遭受上世紀末金融危機打擊后,他們多數一蹶不振,甚至重新淪為社會的低收入者。近年來,伴隨俄羅斯經濟的復蘇,新興中產階級開始緩慢增長。今天,俄羅斯潛在的中產階級只有總人口的5%,主要是中小企業家、中高級管理者、高級官員和個別的知識精英。在西方國家,醫生、教師、工程師普遍屬于中產階層。而在俄羅斯,這三種職業者卻仍為生存拼搏。
有社會學者指出,俄羅斯社會財富的增長主要集中于能源領域,多數行業受益較少,是造成中產階級隊伍難以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文南 粟瑞雪 編輯:王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