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華盛頓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美國費城街頭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環球在線消息:在世界最富有的美國,任何一個夜晚都有75萬人無家可歸,他們睡在收容所、廢棄房屋或者街頭。但是,他們中只有大約10%至20%的人屬于真正走投無路的永久性流浪者,更多的是來自小城鎮和鄉村的進城務工人員。
他們懷揣淘金夢想進入大城市,卻發現工作難找,生活費奇高,于是逐漸變成了龐大的流浪人群中的一員。他們能改善自己的境遇嗎?路透社30日報道給出答案:難。
依靠救濟
塞諾薇爾·史蒂文森今年7月從佛羅里達州的一個小鎮來到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淘金。但在短短幾個月內她已經兩次失業,現在剛找到第三份工作。
最開始,史蒂文森在一家沃爾瑪超市停車場過夜,睡在自己車里。由于車里太熱,她必須在睡覺時將窗戶開一道小小的縫隙,好在周圍都是與她境況相似的人,沒有安全威脅。
將兩個孩子從老家接來后,史蒂文森和他們住進一家名為“我的姐妹之家”救濟站,每天晚上排隊去吃救濟餐,然后在發霉的浴室中洗澡。
史蒂文森上班時將兩個孩子送到亞特蘭大兒童救濟院,那里免費照看兒童,以便讓無家可歸的母親們有精力和時間上班。
不過,這種依靠救濟的日子顯然并非長久之計。史蒂文森擔心,如果她無法在城市中找到一處永久性居所,她和孩子們早晚要變成永久性流浪者。
“我曾聽到一位女士在排隊領晚餐的隊伍中大聲說,‘這是我住的第四個救濟站’,她說得那么驕傲,我絕不會告訴別人這些,”她說,“我感到沮喪,每天都頭疼,有時我一想到這些就會流淚,我從沒遇到這樣處境。”
問題所在
美國官方所屬的跨機構無家可歸者委員會執行干事菲利浦·曼加諾說,美國每年經歷無家可歸境遇的人口超過200萬,但其中只有10%至20%屬于長期無家可歸者,剩下的人則是因為選擇錯誤,在進城之前從未料到自己會落到這般悲慘境地。
曼加諾說:“無家可歸者中大多數人并沒有顯著的生理缺陷和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處于這樣的境地。人們聽說哪里經濟發達,便會跑去那里尋找機會,但他們發現經濟繁榮同樣使得房價高漲,即使他們不停工作,他們也沒有足夠錢負擔住房開支。”
曼加諾說,他所在的委員會正鼓勵各級政府共同制定和實施一個十年計劃,計劃的投資規模將達到“創紀錄水平”。美國總統布什已要求2007年投入41.5億美元聯邦預算用于幫助無家可歸者,另外還有幾億美元資金通過其他渠道發放。
但是批評者說,僅僅投入救助資金只會讓無家可歸者越來越多,因為導致出現臨時性無家可歸現象的主要因素是疾病、失業和家庭暴力——對那些沒有家庭支持、沒有儲蓄的進城務工人員來說,一旦遇到這些事,整個生活就完了。
拋棄親情
史蒂文森眼下正處于典型的困境中。
她試圖租房子,但是由于她在城市中工作時間不足6個月,房東不可能將房子出租給她。她還可以尋求政府提供的周轉房或補貼住房,但這需要花時間去打電話,由于她必須長時間工作,手頭也沒有剩余的錢,所以這也難以辦到。她每小時7美元的薪水差不多全用來養那輛已經開了10年的老車。可如果不養車,她會失去工作,失去工作她就更別指望找房子了。
史蒂文森前兩次失業都是因為孩子。第一次,她的母親病了,無法照看孩子,她只好回老家接孩子。第二次,老板要求她周末工作,可她必須照看孩子。
另一方面,史蒂文森3歲大的女兒和1歲大的兒子都沒有將城市當作自己的家,因為他們每天都生活在救濟站里,。
“我告訴女兒我們和很多不同的人一起住在一個大賓館里。第一周她夜里會醒來哭著要找她外婆,”史蒂文森說,她計劃10月后將孩子送回老家,讓生病的母親照看,爭取找到一個夠付房租的工作。也許這是一個單身母親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我在這17年來,導致無家可歸的原因從未改變過。”亞特蘭大兒童救濟院常務董事杰奎琳·布朗說,根據這所福利院統計,向該院尋求幫助的人中81%是單身母親。這個比例近幾年幾乎沒有變化。
(作者:閆超 編輯:王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