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記者青河縣醫院看這被農牧民群眾親切的稱為“馬背醫生”的阿通恰西,她正在忙著幫助群眾會診病情。
阿通恰西是青河縣唯一一位高級職稱的哈薩克族女醫生,她走遍了中蒙邊境的山山水水,曾經挽救了不計其數病人的生命。她一直默默無聞的工作在基層,心系各族人民群眾,無私奉獻在醫療事業中,受到當地群眾的愛戴和擁護,她成為青格里草原上各族群眾生命的守護神。
1980年,阿通恰西從新疆石河子醫學院畢業來到了地處中蒙邊境,條件比較艱苦的青河縣工作。從此,她把自己的人生交給了這個艱苦貧窮落后的邊境小縣的各族群眾。三道海子夏牧場地處中蒙邊境,處于海撥2690米的高山區域,交通極為不便,信息比較閉塞,這里卻是哈薩克族牧民夏天的主要牧場。阿通恰西在青河縣醫院工作的這32年時間里,她走遍了中蒙邊境的山山水水和三道海子等夏牧場的每一個角落。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她,一個不離身的小藥箱、一根馬鞭、一匹馬,伴隨阿通恰西在牧民的氈房里,在每一個牧業點為廣大牧民防病治病。
三道海子夏牧場緊靠中蒙邊境,山險路難,離縣城有100多公里路,牧民分散放牧,跟隨牧民的護士因醫療條件差,設備簡陋,遇到危重病人這種十分危險的情況就需請醫術高明的人才。阿通恰西虛心學習、刻苦鉆研,曾在《中華內科》、《新疆醫學》等雜志分別發表“北京降壓0號治療漢、哈薩克族高血壓病療效與副作用的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性生活中注意事項”等研究成果論文16篇,她撰寫的“美托洛爾在漢、哈薩CHF的療效和安全性的研究”一文被美國《clinicalcardiklogy》雜志增刊發表,并獲得優秀論文獎。她的“北京降壓0號治療漢、哈薩克族高血壓病療效與副作用的研究”論文分別獲得四川省對外交流科技一等獎和中華內科雜志優秀獎,她還獲得各類論文獎勵十余項。她在醫學道路上一直堅持自學,不斷探索,還用業余時間讀完研究生全部課程。如今,他已成了全科醫生,從闌尾炎到剖宮產手術樣樣都會做。
牧區出診,常會遇到惡劣的天氣。2005年2月的一天夜里,離縣城100多公里的薩爾托海鄉喀拉喬拉村牧業一隊拉樹汗因患有急性腦血管病,珠網膜下腔血流不止,剛加班回家的她接到電話立即趕到該鄉進行救助。路上遭遇大風雪,當車行到該鄉因雪大路小而且特滑車難以到村,她便騎馬在風雪夜里走到病人家中。當阿通恰西和同伴從半腿深的雪里騎馬趕到病人家中之后,他家人感激不盡。阿通恰西也顧不上喝口奶茶,就投入了緊張的救治工作,一救就是50多個小時,直到病人病情穩定脫離危險后,她才趕回單位上班。
2006年3月,阿熱勒托別鄉農民趙泉在急性廣泛性前壁心肌梗塞合并衰、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并使肺部感染,病情十分危急,家人立即送往縣醫院治療。病人在阿通恰西40多天的細心診斷治療和護士的精心護理下,趙泉沒有出現一點褥瘡。出院之后的他為了感謝阿通恰西和護士們,趙泉請他們到食堂吃飯以表感激之情,卻被阿通恰西婉言謝絕。2007年2月,查干郭勒鄉布和哈曼村農民哈愣別克3歲兒子因急性闌尾炎穿孔造成彌漫性腹膜炎,因家境貧寒無錢醫治,阿通恰西為他擔保住院押金并為其做了手術,出院時一千多元醫療住院也是她墊付的。像阿通恰西這樣加班加點救治病人事情舉不勝利舉,曾有一名名叫達吾列提的患者,他因急性重度農藥中毒昏迷不醒,連大小便都失禁,已超過搶救最佳時機,患者父母送入醫院悲痛欲絕,阿通恰西經過72小時搶救治療,該患者死而復生。但因上消化道黏膜損傷,只能吃容易消化的、流質食物,可患者家境貧寒無錢買飯,阿通恰西掏錢為他買牛奶,送稀飯、面條等,使患者早日康復。
三十多年來,阿通恰西用高超的醫術、高尚的醫德,以一個共產黨人對事業的無比忠誠解除了無數各族群眾的痛苦,挽回了無數各族群眾的生命,為缺醫少藥的偏遠山區牧場送去了黨的關懷。他歷年被該院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黨員,多次被縣、地區和自治區評為勤政廉潔先進個人、巾幗先進個人等多個榮譽稱號。
面對這無數的榮譽稱號,阿通恰西并沒有多大的榮譽感,她感覺自己的醫療水平和技術還與農牧民群眾需求有一定差距,她會繼續加強學習,幫助更多群眾解除重病帶來的痛苦。(記者 毛衛華 通訊員 楊彪)
實習編輯:運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