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輛裝載著煤、鐵、鋁礬土的6軸大型貨運車在S315省道陽泉境內川流不息,能源化工在托舉陽泉這座資源型城市經濟騰飛的同時,也加大了陽泉道路交通運輸治超監管工作的難度。截至2011 年底,經陽泉政府公示的貨運源頭企業有438個之多,另外還有339個小型零散貨運源頭。
在全省新一輪治超工作初期,陽泉市道路運輸管理處采用的是最原始的“人盯車跑手工記”治超方式:對年產30萬噸以上的企業派駐運管人員,其余的零散源頭由運管人員巡查監管,而每個源頭各種登記賬本以及車輛、人員的證件信息全部由工作人員手工填寫。自從2010年陽泉市在源頭治超工作中全面應用以IC卡為中心的貨運源頭治理超限超載信息管理系統以來,源頭治超工作產生了質的飛躍,不僅源頭監管規范了、治超效率提高了,而且科技效果顯現出巨大潛力。
礦區:四道關卡相扣封堵長途超限
在陽煤集團新景礦的貨運車輛進廠口,記者碰到了今天要運煤到河北的司機師傅張風林,空車稱重時他向工作人員提供了自己的行駛證、駕駛證、從業資格證和道路運輸證,在確定其三年內沒有發生重大責任事故、其駕駛車輛沒有經過非法改裝后,張師傅被允許將空車開到貨場準備裝載。他表示,之前鏟車裝載準確度低,出廠過磅檢測時常顯示超載,從而導致他經常要返工卸載,但是自從裝載機上安裝了一種儀器之后,每一鏟煤的重量都有數字,累計裝載了多少完全在掌控之中,出廠過磅沒有再返工過。據新景礦的工作人員介紹,這種安裝在裝載機上的儀器叫電子計重儀,裝載重量的精度可以達到0.01噸 /次。目前陽煤集團投資1000萬元在選煤廠40多臺裝載機上全部安裝了電子計重儀,一次性裝載合格率達到了98%以上,大大提高了煤礦裝載運輸效率。
出廠過磅時,張師傅此次所有的運貨信息隨即保存在了他的貨運IC卡中。隨后,記者趕到礦區治超監控調度中心,在監控平臺上看到了張師傅的貨運車行駛在公路上的動態圖。工作人員介紹說,陽煤集團運輸煤炭的車輛中全部安裝了GPS定位系統,車輛從源頭駛出監控中心就可以對其進行監管,如果車輛行駛偏離規定線路3——5米或者??繒r間超過2分鐘,監控平臺就會自動報警,監控人員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駕駛員詢問情況,這樣既可以避免司機換煤以次充好給企業帶來損失,又可以避免二次駁載。而且,監控系統可以保存車輛30天以內的運輸路線數據,供工作人員在需要時調看軌跡回放。
正是因為陽泉礦區在源頭監管過程中,將車輛準入關、裝載關、出廠關、運輸關環環相扣,實現了2011年全區1400余萬噸煤炭公路運輸任務“零超載”。另外,在全區最大的貨物接收單位天成集運公司也安裝有IC卡管理系統,通過車輛在此刷卡進行二次檢驗,徹底實現了貨源到貨尾的全程監控。
盂縣:零散貨物檢測遏制短途超載
與陽泉郊區白泉等其他坐落在交通要道的超限超載檢測站相比,盂縣零散貨物萇池過磅點在鄉村公路上顯得并不起眼。然而就是包括萇池在內的4個零散貨物過磅點在全縣實現貨運源頭科技治超全面覆蓋過程中功不可沒。
“東鋁、南煤、西糧、北石”是盂縣資源分布的基本概況,萇池過磅點地處盂縣沙石資源相對集中的北部地區,位于三個鄉鎮短途運輸建筑原材料的必經路段。站點內運管所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過磅點附近小沙石企業大約有40多家,而且基本以短途運輸為主,沒有稱重設備,2010年萇池過磅點建成之前,執法人員僅靠目測評估,往往不能夠準確定量裝載,超載現象時常發生。2010后,零散貨物過磅點采取了所在地鄉鎮組織管理、運管監管、交警配合的管理模式,對周邊的零散企業、短途貨運車輛進行集中監管,既給小型源頭企業提供了便利,又對隨意隨處裝載貨物的車輛進行了有效監管。
目前,磅房雖然簡陋,但是安裝有源頭治超管理系統,已經覆蓋了周邊45家企業,實現了數據同步上傳。另外,盂縣200家政府公示企業中,4個零散過磅點覆蓋了169家貨運源頭企業,再加上大型企業獨立安裝的源頭治超管理系統,盂縣實現了貨運源頭科技治超的全面覆蓋。
(記者 孫瑞生 實習記者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