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書評:記者與官員與學者是一根藤上的三只瓜
我的老朋友鐘岷源先生新近出版了他的第四部專著,名為《熱點瞭望——中國改革的七個焦點命題》。這是一部資深新聞人寫就的非虛構作品,記錄并探討了過去幾年國內改革的一些熱點問題,從政改、經改到社改,不一而足。書中有一個附錄式的索引,列出了書中采訪的學者和官員的名單,以及他們在本書之中的觀點。這一點很有意思,激發了我思考記者與學者、官員的關系。
學者往往瞧不起記者,特別是有點成就的學者,他們覺得記者淺薄,像個夏日里喋喋不休的知了,吵得要命,說來說去,就是眼前那么一小片天地,那么一丁點見聞,撞見一棵大樹,就以為走進了整片森林,滿世界嚷嚷,高調,單調,乏味。
記者有時候也瞧不起學者,特別是有點成就的記者,他們覺得學者迂腐,不懂得生命之樹常青,不明白經驗比邏輯更重要,只是一味地照抄照搬西方經典理論,船已開出很遠,他們還在那里刻舟求劍,紙上談兵,夸夸其談,沒有真經。
記者和官員的關系,對立的時候,和上面說的也差不多。
官員厭煩記者,特別是自己管不到的記者,覺得他們就是小小寰球中,嗡嗡叫的幾只蒼蠅,和那些“五谷不分六體不勤”的書呆子一樣,是一幫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家伙,整天嘰嘰喳喳引導者輿論,跟著他們亂跑,說是說輿論監督,其實,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理解他們這些行動英雄的苦衷,不懂得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為什么要這樣走。
記者反過來,對官方更為反感,認為他們只知道蠻干,眼中只有GDP,只有政績,只有拆遷,一天到晚,頤指氣使,沒有法治,沒有遠見。不知道他們整天為民請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像那個推著石頭往山上跑的西西弗斯。
當然,我所描述的記者與學者和官員的緊張關系,是一個極端化的關系,不是真實世界的全部關系。在這個關系中,記者與官員是對立的,記者與學者也是對立的。事實上,學者與官員與學者是公共生活中的三個不同的角色,分工不同,使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這個世界更美好。從鐘岷源的這本書中,你能看出,官員是行動者,學者是評議者,記者是公共議題的制造者,他們共同推進了公共事務的發展。
結合鐘岷源的這本著作,試舉一例,大拆大建,舊城換新顏,這活,肯定是官員干的。鐘岷源這樣的記者敏銳地看到了,他就制造了這樣一個議題:“拆遷引發的矛盾和沖突,表面上看,是由公共利益被濫用、拆遷程序的正當性、補償的合理性難以保證等具體問題引發,而本質上卻是地方政府在地方發展中的利益模式使然,也就是‘土地財政’促成政府與開發商的利益捆綁。從這個意義上說,《拆遷條例》的修改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公權力如何規制的政治問題。”
學者們聽到了,口中念念有詞道:“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而后從憲法說開去,得出結論,拆遷是可以的,暴力拆遷是無恥的。更有甚至,像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巋一激動,即與本校四位教授以公民名義聯名上書全國人大,最終促成《拆遷條例》的修改和完善,進而對官員的行為作出更多的約束。
總而言之,一個良性的社會,記者與官員與學者,是一根藤上的三只瓜,這個藤,就是公共利益,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記者就得成為公共議題的制造者,他們不需要像在一線操刀的官員那樣“庖丁解牛”,也不需要像學者那樣刨根問底,作為公共議題的制造者,記者必須有敏銳的目光,可以發現并提出鐘岷源書中的那些問題:政改怎樣改?經改怎樣改?社改怎樣改?教改怎樣改?問多了,這些過去我們不熟悉的詞、不太關心的疑問句,就會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們的世界,變成官員和學者共同關注的公共議題,從而贏得眾望所歸的公共利益。
從這個角度看,記者與官員與學者的關系,倒不必那么緊張,那么敵視,因為大家本來就是一伙的。
(作者章敬平系法學博士,曾任《經濟觀察報》特稿部主任、《南方周末》首席記者及《南風窗》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