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根據中韓雙方的約定,437具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從韓國運回祖國,存放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靠西側的一個建筑內。29日上午9時,陵園接收在韓中國志愿軍烈士遺骸后首次對外開放。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近20位志愿軍烈士后代來到建筑大門前,集體敬獻鮮花,每個人都走上前,隔著大門呼喚著父輩的名字,哭訴著跨越60年的思念。
隨后,來自山西太原的韓曉燕等四名志愿軍烈士后代代表所有志愿軍家屬向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來自四川成都的志愿軍老兵后代文國林則與另一位烈士后代苗務才在陵園內尋找著和父輩同一支部隊的戰友墓碑,久久不愿離去。
在紀念碑前,記者遇到了82歲的志愿軍老戰士趙慶華,原本患病住院的他堅持要求全家人一起來為烈士們祭掃。“我和老伴兒,還有兒子、兒媳,2歲多的小孫子一起來祭奠英雄們,他們在異國他鄉長眠了60年,如今終于回家了,我們很欣慰。”趙慶華當年曾是志愿軍一名團警衛員,如今安葬在陵園內的很多烈士都曾是他的親密戰友。“他們睡在那里,我卻活著,每每來看望他們,我的心里都很難受。”趙慶華告訴記者,他之所以要帶著2歲多的小孫子來祭掃,就是希望下一代牢記英雄偉業。“他現在肯定不懂,但我常帶他來,他總會懂的。”
文國林告訴記者,當年犧牲在戰場上的烈士們很多人都未曾成家,更不曾有子女后代,因此,“我們都是志愿軍烈士的孩子,無論烈士姓甚名誰,都是我們的父輩和他們的戰友,我們作為后人都有來祭掃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