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卑爾根市“科德”(KODE)藝術博物館中有21件圓明園柱基。這是其中的7件的石柱基,或許是他們能“回家”。(新華網記者劉敏 攝)
一個世紀前流落異國他鄉的7座圓明園大理石柱基,將在今秋,從挪威一家博物館回歸中國。
位于挪威西部港口城市卑爾根市中心的科德(KODE)藝術博物館是挪威第二大博物館,也是北歐地區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藏有6.6萬件各類工藝美術品。其中,有大約4000件收藏來自中國。
根據科德藝術博物館、北京大學和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去年12月12日達成的學術交流合作協議,科德博物館將把21座館藏圓明園石柱基中的7座,于今年9月轉館到北京大學,永久留在中國展出。
合作緣起2月13日,本網記者來到了科德博物館一號展館。進展館大廳右拐,上二樓,就進入了中國展廳。主展廳里,呈弧形排列了十幾座缺胳膊掉腦袋的石雕像,其中過半是腳踩蓮花座的菩薩雕像。不同展區的墻上貼有相關的漢字。側廳里,斜斜地排列著7座同樣灰白色、同樣雕花但高矮不一的石質柱基。
剛離任的埃蘭·霍耶斯騰和剛繼任的新館長卡琳·欣茲博在這些雕像的“注視”下接受了本網記者的采訪。
霍耶斯騰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久的將來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如何理解和應對中國的迅速崛起,是擺在全世界面前的重大課題。他認為,要了解中國的現在甚至未來,必須要了解中國的過去。在這方面,科德藝術博物館有很好的館藏資源可以挖掘。但是,博物館方面對中國收藏品的研究力量特別薄弱。早在兩三年前,博物館管理層就開始討論怎么辦。直到去年8月,他經人牽線搭橋,同中坤集團董事長黃怒波見面交流之后,一切才迅速變得清晰起來。
談判神速黃怒波是北京大學知名校友,與北大高層關系密切。經黃怒波牽線搭橋,霍耶斯騰前往北京,與北京大學負責人磋商合作事宜。
三方一拍即合,一切進展迅速。霍耶斯騰說,整個談判只有短短4個多月。去年12月12日,協議簽字儀式在科德博物館中國展廳舉行。
霍耶斯騰說,所有人都對這么快就達成協議感到吃驚。“我們把桌面清理干凈,坐下來,就開始談這件事。與各方溝通、草擬協議文本、找律師審核……幾個月里做了如此多的工作,我們也感到吃驚。”
根據這份協議,科德博物館7座圓明園石柱基轉館到北京大學管理和維護;北京大學派專家到科德博物館工作,參與對館藏4000件中國藏品的研究整理,幫助布展和策展;科德博物館也派人到北京大學學習相關知識;中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則提供合作項目所需經費。
根據協議,北京大學有義務維護和保護好這些柱基。將來如果因某種原因不能履行這一約定義務或想把這些柱基移交給條件更好的單位,北京大學必須同科德博物館協商并征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