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大手筆”促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師生“下海”
核心閱讀
學術的象牙塔,鎖著多少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閑置,讓生產力錯過了多少次跨越的良機?如今,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鼓勵在校師生創業的舉措正在各地、各校“集結”,劍指轉化難題。不想,這些新規卻招致質疑:助長拜金風氣、模糊學校職能、憂心誤人子弟。
破解難題,不僅需要政策促動,也需關注每一個實施細節,規避每一道潛在風險。唯有如此,政策與目的之間,才能一馬平川。
日前,多地教育部門及高校公布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意見,“鼓勵創業”乃至“休學創業”赫然在列,扶持力度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但是,旨在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的政策,卻被部分師生詬病為“好心辦壞事”。師生“下海”,如何趨利避害?
力度
武大每年設100萬元支持創業,成果轉讓收益70%歸完成人
在國內高校,老師下海創業其實并非新鮮事。“由于沒有具體政策,老師都是悄悄辦公司,學校一般不支持也不反對。”有高校人士如是說。武漢大學近日頒布《關于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率先捅破了“窗戶紙”,為師生創業正名。
“支持教師在示范區創辦科技型企業或文化創意企業,學校為其保留專業技術崗位3—8年”、“鼓勵并支持大學生在示范區就業與創業,學校每年設立100萬元創業基金給予支持”、“支持在校大學生到企業從事技術研究工作,視同完成相關課程學習并計入學分”……武漢大學出臺的這份意見,被一些教育界人士視為“國內高校之最”。
“像保留專業技術崗位的時間,國內高校一般最長只有5年,而我們可達8年。”武漢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章登義認為,武大對創業教師和研究生的支持力度堪稱全國最大。在經濟效益方面,武大也給予傾斜政策,“科技成果在示范區轉化,成果轉讓收益的70%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及其團隊”的條款赫然在列。
武大新規的背后,來自政府的“鼓勵之手”清晰可見。去年8月底,武漢市政府推出被譽為“黃金十條”的《促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的若干意見》,對武漢高校師生創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等有明確的優惠政策。章登義將武大新規視作武漢大學與東湖高新區深度融合、服務地方經濟的樣本。
培養實用型人才,被章登義視為新政策的另一作用。“當前大學生的培養重知識灌輸而輕實踐,導致大學生與用人單位要求有差距。”不少同學也表示贊同,如果自己的老師在外創辦了企業,以后可以去實習或工作,能夠更充分地發揮所學知識,緩解就業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