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剩女”的理想與現實
國內某知名婚戀網站8日發布《中國男女婚戀觀系列調查之“剩女”的自白書》,首次針對“剩女”進行了壓力自評、并分析了“剩女”的擇偶難度及“剩女”幸福度。
或熱衷分析“剩女”的成因,或為“剩女們”支招“脫剩”……我國剩女的“理想與現實”,成為今年三八婦女節以來最熱的話題之一。
“剩女”本無事 熱議成問題
“嚴格來說,并不存在‘剩女’這個說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劉蘭芳說,我國自古講究剩男不剩女。根據2011年底發布的“剩男剩女”調查顯示,我國男女比例約為53:47,“剩男”絕對數量稍多。調查同時顯示,由于“剩女”的關注度更高,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剩女”似乎更多。
“剩”之所以存在“重女輕男”傾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楊彥春教授指出,從觀念上講,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性的婚育年齡容忍度相對較低,而對男性的接納程度更高;從生理上講,女性的確存在“最佳生育年齡”,到了適婚適育年齡仍未有行動,就會被貼上“剩女”標簽;而對男性而言,“最佳生育年齡”相對來說比較長。
《中國男女婚戀觀系列調查之“剩女”的自白書》顯示,學歷越高、收入越高的單身女性,越容易將自己定位為“剩女”。在學歷方面,48%的碩士和更高學歷的單身女性認為自己屬于“剩女”,而本科、專科、高中以下學歷者中,這一比例分別為36%、30.1%和23%。收入方面,月收入8001元至15000元的單身女性“剩女”之感最為強烈,占比43.6%;而零收入、2000元及以下收入的單身女性中,只有12.2%和25.8%的認為自己屬于“剩女”。
這組數字與專家得出的觀點不謀而合。專家普遍認為,“剩女現象”說明當代社會不再是男性的強權社會,女性,特別是知識女性社會的地位在日益提高。“剩女”是當代社會的一種獨特產物,是社會進步的必然反映。
“剩女”緣何“剩”得理直氣壯?
“在男人眼里,‘剩女’是一群‘眼光過高’,‘總以為有更好的’,‘完美主義’的女性。”《中國男女婚戀觀系列調查之“剩女”的自白書》指出,雖然“剩女”在擇偶上面臨壓力,但48%的人認為當下的生活比較幸福,其幸福感平均分甚至高于“剩男”。且隨著學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認為生活幸福的“剩女”人數比例也越高。
29歲的杭州白領何瀟瀟,研究生畢業后供職于一家傳媒策劃公司,月收入5000元,是“剩女”中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樣本。“工作不忙的時候,會和朋友逛商場、看電影,還會去健身房做瑜伽。”瀟瀟告訴記者,剩女的生活很簡單也很充實。
由于一直沒有找到十分滿意的伴侶,瀟瀟說,她已經適當降低了身高外貌等擇偶標準。“但有些標準是不可以降低的,比如責任心和上進心,還有必要的物質條件。”
專家認為,“剩女”群體之所以龐大,且大都“剩女”都“剩”得理直氣壯,主要是因為新一代女性都個性張揚且獨立自信。每個人都想要自己的生活,在擇偶時就主動給自己設置了更多的障礙。
但換個角度考慮,這并非一定是壞事。社會學家唐利平指出,女性在擇偶過程中認真細致選擇對象是合理的態度和行為。“首先,婚姻家庭對于女性的意義比男性更為重要。女性在擇偶時精挑細選正是體現了女性對婚姻家庭意義的重視,對婚后婚姻質量的重視。第二,現時代的社會風氣增加了婚姻風險,對于未婚女性來說,在結婚前認真選擇對象是降低和減少婚姻風險的一個合理選擇。第三,女性擇偶時精挑細選體現了女性的自主權利,體現的是女性把握自己命運的一種態度和實踐。”
專家支招如何理性脫“剩”
事實上,我國“剩女”所處輿論環境與美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同。當時的美國社會普遍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結婚,而且還要足夠早地結婚,單身被認為是一種離經叛道的不正常狀態。這種傳統的認知不僅存在于民間,甚至存在于學術界。
調查顯示,盡管現在的“剩女”大都堅持相對自我的婚戀觀,但內心并不排斥婚戀,甚至很渴望婚戀。對于“剩女”群體,如何才能理性脫掉“剩”字?
“根據本次調研數據,50%以上的‘剩女’的共同點都是不愿為愛付諸實踐、嚴重缺乏行動。”世紀佳緣網創始人兼CEO龔海燕表示,年齡其實不是問題,對個人進行合理定位很重要。要主動參加團體活動、拓寬自己的交際圈,更要突破傳統的婚戀模式和單一的擇偶標準,擴大擇偶范圍,積極采取實際行動。
“女性的溫柔也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楊彥春建議,現代女性應“以柔克剛”,女性獨立的表現不應是強勢,而是強大。
來源:新華網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