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一場秋雨和一場冷空氣,讓南京市民暫時告別連續的灰霾污染,享受到了水晶般的天空和明媚的陽光。根據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的提示,南京空氣質量狀況有利于空氣污染物稀釋、擴散和清除,人們可在室外正常活動。可是,這樣的明媚的天氣在南京卻越來越少,灰霾已經成為近年來最令人頭疼的問題:近5年來,南京平均每年要遭遇130個灰霾天。
記者從2009年南京市科協年會生態市建設論壇上獲悉,南京的環境專家們也在為霾天把脈,試圖摸出它們的規律。南京環保部門已經著手建立灰霾天氣監測與預報研究項目,南京有望在一兩年后實現灰霾天氣預報。屆時,南京將具備24~48小時的灰霾預報能力。
上世紀60年代每年霾天僅幾天
“明天中國大部分地區有霧或霾。”當中央氣象臺播音員這樣播報時,許多人搞不清楚霧和霾的區別。環境專家告訴記者,“霧和霾有著曖昧而又復雜的聯系,說霧天增多了,實際上是霾天增多了。過去,很多人都只知道霧,而不知道霾。“本來霧主要是由水滴組成的,而霾主要是由干粒子組成的,不過現在霧和霾已糾纏在一起了。”
科學家們通過對城市區域霾與霧的研究,建立了霾與霧的概念模型,即在能見度小于10km時,相對濕度小于等于80%,為干霾;相對濕度在80%~95%之間,為濕霾;相對濕度大于等于95%,為輕霧或霧。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對1961年到2006年的氣象資料研究后發現,南京的霾天數總體呈上升趨勢,45年內竟然激增!“20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年的霾天僅有幾天,其中,1961、1965、1967、1969、1972、1974年霾日均為0;而到了1991年,首次超過100天,最多的1994年霾日高達158天,2005年也有106天。”近五年來,平均每年要出現130天的霾天。
灰霾讓南京越來越“近視”
南京市民常常有這樣的感受:幾天雨水沖刷后,天空就會露出原本湛藍透明的面孔。可好景不長,南京城的上空又會變成“毛玻璃”一樣,暗淡無光。南京大學環境學院一位專家告訴記者,隨著灰霾天的逐年增加,南京人在這四十年中“近視”了2.5公里,看不遠了。
環境專家告訴記者,天空本來就應該像“皇帝的新衣”,“裸露”在人們面前。現在,由于灰霾的原因,這些微小顆粒長期盤旋在人們頭頂上,像個灰鍋蓋,這種污染不僅帶來大氣能見度下降,還造成居民健康受損等一系列問題。實際上,這幾十年來,由于到達地球表面的陽光透光度越來越少,天空的通透度越來越下降,結果導致我們生活的世界一天比一天“暗”。
在專家提供的圖標上記者看到,1965年到2005年這40年來,南京的能見度在逐年下降:上個世紀60年代,南京的平均能見度是6.5公里;70年代為5公里;80年代是4.5公里;到了2005年就只能看到4公里了。
早上八九點灰霾濃度最高
那么,一天之中,何時灰霾的濃度最高?專環境專家告訴記者,當灰霾天氣出現時,可吸入顆粒物一般會從前一晚夜里開始顯著上升,但峰值通常會出現在第二天的早上8:00~9:00,此時能見度也降到最低。隨著太陽升起升高,地面溫度也隨著升高,逆溫層遭破壞,大氣擴散條件增強,污染物濃度會迅速降低。
冷空氣到達前易出現霾天
在冷空氣到達之前,南京通常要遭遇幾天灰霾天。環境專家解釋說,冷空氣前鋒尚未到達時,通常會伴隨溫度升高、氣壓下降、濕度增大等,有時會有逆溫層出現,而且小部分先到達的冷平流會形成區域性范圍的平流霧,更加不利于大氣的擴散,加重了空氣的污染。在冷鋒到達前夕,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尤其是懸浮顆粒物的濃度會持續偏高,空氣質量達到輕微污染或輕度污染等級,而污染物濃度下降恢復到正常狀態的時間與冷空氣完全到達的時間有關。
專家以2007年12月29日至30日為例。這兩天空氣質量等級分別為輕微污染和輕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此次污染過程屬典型的冷空氣到來之前的灰霾天氣過程。12月28日晚20時至30日05時PM10(可吸入顆粒物)小時濃度持續偏高,29日的日均能見度小于3公里,相對濕度為68%,說明出現了嚴重的灰霾天氣。28日出現了明顯的氣溫升高和氣壓下降的現象,29日凌晨開始降溫并出現平流霧,說明冷空氣已逐步開始影響南京,但冷鋒(冷氣團的鋒面)此時尚未到達。直到29日夜里、30日凌晨冷鋒才真正經過南京,此時風力迅速加大,氣壓升高,氣溫大幅下降,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濃度迅速下降,冷空氣的到來也吹走了漂浮在城市上空的大氣污染物,使得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近年內建灰霾預警系統
如今,灰霾已成為繼沙塵暴之后又一個新的研究課題,且其組成成分中有許多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危害遠大于沙塵暴,因而,需要盡快建立大氣灰霾天氣預測預報預警系統和機制。從今年起,南京環保部門將啟動灰霾天氣監測與預報研究項目,力爭在一到兩年內完成灰霾天氣預報,向公眾發布灰霾天氣的預報預警信號,為政府職能部門動態總量控制提供依據。
記者了解到,屆時南京將具備24~48小時的灰霾預報能力。
編輯:馬原 來源: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