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緊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后,始稱“岳陽樓”。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并記之于文,詠之于詩,形之于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現在的岳陽樓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準為首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是長江黃金旅游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游業的龍頭。
東漢末年,孫權的手下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操練水軍,在洞庭湖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閱軍樓,用以訓練和指揮水師。閱軍樓臨岸而立,登臨可觀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盡收眼底,氣勢非同凡響,這座閱軍樓就是岳陽樓的前身。
閱軍樓在兩晉、南北朝時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朝時期方始稱岳陽樓。
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至岳州,當時的岳陽樓已坍塌,滕子京于慶歷五年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陽樓。
滕子京重修的岳陽樓,在明崇禎十一年(1639年)毀于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清光緒六年(1880年),知府張德容對岳陽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將樓址內遷6丈有余。
岳陽樓在1700余年的歷史中屢修屢毀又屢毀屢修。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則層檐冰閣,岌頌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毀之時,“則波巨浪,沖擊于其下,遷客騷人矯首而太息”(清朝張德容《重修岳陽樓記》)。
至民國末年,樓身已經破舊不堪。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岳陽樓極為珍視,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維修,還修建了懷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跡。
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岳陽樓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以“整舊如舊”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構件按原件復制更新。
1984年5月1日,岳陽樓大修竣工并對外開放,修復后的岳陽樓保存了清朝的規模、式樣和大部分的建筑構件。
重修后的岳陽樓,保持了原有的規模和結構,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藝術和歷史風貌。樓底花崗石臺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陽樓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樓地面改鋪古代青,廳中的四根楠木大柱,為舊樓原物;宋代的四個大石墩,仍然蹲立在大柱下。民國二十一年年砌的原三面磚墻,改用了仿明清式樣的雕花貼金門窗。二樓為使登臨者視野更加開闊,加大了游廊空間。樓堂正面懸掛著清著名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岳陽樓記》,由12塊紫檀木組成。
岳陽樓為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遠遠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飛的鯤鵬。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
中部以四根直徑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
岳陽樓的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斗拱”托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我國古代建筑史上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