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古鎮,地處要津,系三湘名埠,舊有“小漢口”之稱。去年九月,靖港榮摘“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桂冠,一下子享譽全國,給人杰地靈的古城長沙再添厚重。近日,捧讀袁慧光編著的《靖港歷代詩選注》,感慨良多。
歲月滄桑,幾經變遷,年代湮遠,往事如煙。起于水、興于水、盛于水的商埠靖港,隨著陸上動力交通的興盛,舟楫航運的冷落,漸失繁華,古鎮風流,湮淪莫能考者久矣。然而,這本十二萬字的詩注集,給了我這樣一個“老長沙”太大的震撼!過去,似乎忽視了這塊身邊的寶玉。該集子在不長的時間內收集到的自唐宋元明清以來歌詠靖港這一湘溈名埠的名人詩篇就達七十五首,作者包括“詩圣”杜甫,“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北宋大詩人黃庭堅,清朝官至兩江總督的湖南才子陶澍,“湖湘文化”領軍人物之一的王闿運……
透過這些詩章,讀者能夠重新認識靖港這個北通岳鄂,南極瀟湘,市井繁華,風光無限的水鄉小鎮——
一千多年以來,靖港古鎮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水陸交通便利,文人騷客,多會于此,或泊舟投宿,或系纜避風,流連忘返。當年杜甫途經此處,曾作《北風·新康江口信宿方行》,記敘在此江口避風兩天的見聞;唐代佛門靈祐禪師,曾從靖港溯溈水入溈山,結廬為寺,創立了佛教溈仰宗祖庭密印寺;詩人劉長卿步其足跡,過溈水上芙蓉峰,留下“汀州暖漸綠,煙景淡相和”“日華浮野雪,春色染江波”的優美詩句;隨后又有宰相裴休,僧人齊已、貫休、覺范洪、五峰禪師等,從這里歸隱大溈,均留下千古絕唱。
湘潭詩僧“八指頭陀”有詩云:靖港古屯戍,熊湘資咽喉。帆航接洞庭,津鼓連橘洲。開士審其要,排云建飛樓。秋霞澄夕陰,月影碎川流。良辰集道俗,廣坐羅珍羞。奇文耀華藻,玄論豁昏幽。茲會吾不與,情往如同游。川途咫尺間,來去千萬舟。取意各自適,謝彼波中鷗。其大意是說:靖港處戰略要地,自古屯兵;系湘中咽喉,下接洞庭,上連橘洲。建起高聳的、流光溢彩的“湘鏡樓”與秋霞交相輝映。有王闿運先生文采綺麗的“樓記”,高朋滿座,縱橫捭闔……足見當年之街市氣派,文士風流!
(《靖港歷代詩選注》,袁慧光編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編輯:寧波 來源:長沙晚報